保护秦岭大家园秦岭野生动物与生态系统保护

“物种出现到灭绝当然有自然规律的因素,但条件可控的情况下性质不同。对濒危动物,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想法——经历了漫长的演化史,从地质纪年活过来的家伙如果由于人为猎杀或保护不善,在我们的时代濒危直至灭绝了,这无论如何交代不过去。”秦岭本身经历了漫长的造山运动,而秦岭物种几乎经历了同样久远的时间历程。

起源

现代秦岭山脉主要是中新生代陆内造山的产物,而秦岭造山带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早元古代。晚第三纪和早更新世时期,秦岭发生强烈的垂直升降运动。进入中更新世时期,秦岭山地的上升运动以区域性间歇式抬升为主。以后随着地壳的宁静和上升的交替,逐步形成了第三、第二和第一级阶地,秦岭山地的地貌格局基本形成(据《造山运动与秦岭造山》,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2月刊)。

1亿年前白垩纪时期盛行的恐龙在如今秦岭区域曾普遍分布。(网络图片)

在秦岭东段河南西峡盆地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恐龙蛋化石群,说明1亿年前白垩纪时期盛行的恐龙在如今称之为“秦岭”的地域普遍分布。其后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秦岭还分布有一些其它古脊椎动物。大约在中新世晚期距今八九百万年时,大熊猫的祖先始熊猫开始在地球上出现,随后,在更新世中晚期,剑齿象、大熊猫小种,转角羚羊、褐熊等动物达到全盛,其化石被发现于秦岭陕西洋县等地。

“秦岭北麓物种的历史同样久远。”陕西省动物研究所(西北濒危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王晓卫说,距今—万年前,秦岭腹地镇安县周围至少分布有20多种哺乳动物,主要有变异狼、巨剑齿虎、豹、中华黄昏兽、巨貘、蓝田犀等,这在镇安县黄家湾乡发现的巨大化石群中得到了证明。

亚洲象、犀牛等也曾在秦岭广为分布,但由于气候、植被、地质灾变等因素,到19世纪岭南地区的亚洲象和犀牛相继灭绝。还有长臂猿,当时秦巴山区也是主要分布区,但目前只有云南和海南部分地区存在,南移了6个纬度。

王晓卫列举了典籍中部分现存秦岭脊椎动物种类和主要珍稀动物的记载。

春秋战国时期秦岭就有大熊猫,汉代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提到的貘就是大熊猫。唐代白居易《貘屏赞》中提到“亲其皮,辟温。图其形,辟邪”,可见唐代西安附近大熊猫的数量很多。到清代后期,秦岭地区大熊猫分布区大大缩小。如今秦岭大熊猫仅生活在陕西周至、佛坪等县和甘肃文县的深山老林中。

金丝猴的美誉仅次于大熊猫,素有“国宝”、“猴中之王”称号,历史上对其称谓较多,《山海经》中的“猓蹨”、《楚辞》中的狖、清乾隆时期《西安府志·物产》中的狨都意指金丝猴。民国十四年《周至县·田赋》记述,有人牵狨至户县卖之,“性似猴,尾长,毛黄赤色”,从形态上充分证明了狨和金丝猴为一体。

有“猴中之王”美誉的金丝猴。(红外相机拍摄)

林麝、羚牛等草食性动物目前在秦岭地区相比以上物种容易见到,从汉代到明清时期在我国也曾广泛分布。唐代王维在《戏题辋川别业》的诗句“柏叶初齐养麝香”不但说明麝的分布和数量广大,而且对麝的养殖利用也相当普遍。羚牛一度由于乱捕滥猎数量急剧下降,随着《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及时实施,其种群数量在上世纪90年代后逐渐回升。

大型猫科动物在西周时候就有记载。其中,华南虎是在秦岭分布的唯一虎种,从唐代到明清时期,秦巴山区的华南虎数量众多,十分活跃,到清嘉庆18世纪末数量开始不断下降,民国时期已不多见。20世纪50年代,在陕南土产部门还能收购到虎皮,年佛坪县龙草坪猎杀1只野生华南虎,此后秦岭再未出现实体野生华南虎。

云豹、豹是秦岭地区分布仅次于华南虎的、也是目前秦岭仅存的大型食肉动物,历史上在我国广泛分布,同狼一样在秦岭各县的县志上都有记载。这些凶猛物种在明清时尚存,但20世纪初后数量急剧减少,近二十年来已少见其踪迹,直到红外相机拍到秦岭野生金钱豹。

“秦岭在我国乃至世界动物版图分布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野生动物资源极其丰富。由于人口膨胀、环境变化等因素,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受到威胁也十分严重。当前政府已经付出了大量人力、财力如自然保护区的网络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野生动物生存状况,但仍有部分兽类、鸟类、爬行类、鱼类面临不同程度的生存危机,特别是国家级保护动物。”王晓卫认为,将野生动物面临的普遍问题总结并让社会周知,无疑对保护珍稀濒危动物及其伴生物种有着重要意义。

威胁

珍稀濒危动植物是衡量一个区域内物种丰富度的重要指标。

“珍稀濒危”的一般定义是,由于物种自身原因或受到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影响而导致其野生种群面临灭绝的几率很高的物种。

西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林业局)总结,“濒危物种”包括以下几种情况:数量极少、分布范围极窄的濒危种;具有重要经济、科研、文化价值的濒危种和稀有种;重要作物的野生种群和有遗传价值的近缘种;有重要经济价值,因过度开发利用,资源急剧减少的物种,同时也包括具有地方特色的物种,尤其是那些处于分布区边缘、极易受威胁的物种。

人与动物相处数十万年之久,但屡屡造成动物“濒危”的主要因素,正是人类活动。

陕西省动物研究所(西北濒危动物研究所)在《秦岭脊椎动物致危因素分析》中指出:大规模人类活动如采伐、区域环境变化如大型水电站的建设导致栖息地破碎化并减小,有的直接造成动物种群数量的减少;野生动物用途广泛、使用价值高会直接导致种群个体常被非法捕捉和猎杀;生态旅游、化工厂建设、农药的大量使用不同程度影响动物生存环境变化,潜在或直接威胁动物栖息地质量和种群数量。

人类活动对动物种群的影响在野外调查项目中也得以印证。

以秦岭大熊猫为例,在国家林业局部署下,陕西省先后进行过四次大熊猫种群调查,最新的“四调”结果显示,陕西秦岭大熊猫约只(不含幼体),占全国18.5%,栖息地面积36.06万公顷,潜在栖息地面积24.46万公顷,涉及5市11县。与10年前相比,野外大熊猫种群数量增幅26.4%,超出全国平均增幅9.8个百分点,为全国最高。种群密度为0.只/k㎡,较“三调”增高了23.1%,超过全国0.只/k㎡的平均密度,位居全国之首。

但隐患同时存在:由于人类活动影响,秦岭大熊猫被隔离为6个不相连通的局域种群。与10年前相比,大熊猫种群数量增幅较大而栖息地增幅较小,潜在栖息地面积减少,2个核心种群扩散困难,种群内部竞争压力加大。分布区内的公路、水电、矿产开发以及旅游等经济活动加剧秦岭大熊猫栖息地的破碎化程度。

年7月至年7月,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陕西观音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共同开展了一项调查:对国道秦岭隧道废弃公路两侧区域大熊猫等野生动物活动情况进行监测、分析。

调查起因正是上世纪70年代国道建成通车后,对秦岭主梁附近活动的大熊猫等野生动物造成明显隔离,原本整块的大熊猫栖息地被隔断,导致公路两侧原栖息地面积最大的兴隆岭居群与天华山居群隔离,严重影响了种群基因交流与扩散。

这种状况在年得到一定缓解,当年5月秦岭隧洞通车,原翻越主梁路段废弃后人为干扰降低,加之保护区有效管理,区域植被首先得到恢复。与此同时,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将该区域列入秦岭大熊猫重要生物走廊,组织实施了相关生态监测和恢复项目。

“大熊猫是一个典型的伞护物种,保护大熊猫不仅仅是保护这一个物种,而是一并保护大熊猫栖息地内的其他物种。”陕西省动物研究所(西北濒危动物研究所)副所长王开锋说,伞护物种就是选择一个合适目标物种,这个目标物种的生境需求能涵盖其他物种的生境需求,对该物种保护的同时为其他物种提供了保护伞,该目标物种的生境需求基本综合了其他种类生境需求的信息。

简而言之,“大熊猫过得咋样,它伞护下的物种就过得咋样;反过来,也成立”。

最近的两次大熊猫目击事件是去年底和今年初,都在国道沿线。一次是白天山民拍到一只大熊猫在路基下沿河道行走,一次是晚上行车司机拍到一只大熊猫正在横穿国道。

“说明大熊猫不像过去那么惧怕公路和人类了。”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田文勇说,过去野生大熊猫不可能出现在公路附近,正在横穿国道这只大熊猫对研究濒危种群扩散和交流有很大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考古界对物种研究还带来过一次助攻。

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长安区神禾塬大墓出土遗迹研究佐证秦岭长臂猿的存在。研究发现一个新属种——帝国君子长臂猿。

古人对长臂猿并不陌生,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证明长江两岸的森林曾经是长臂猿栖息地。而据记载,18世纪前长臂猿开始减少,在三峡等地绝迹。

从长臂猿在陕西的分布历史和文献记载来看,年以前,长臂猿在秦岭北坡一带森林中广为分布,18世纪后,陕西凤翔府种群绝迹,19世纪陕西周至、户县、镇坪还有残存,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长江以北长臂猿分布残存地点全部消失。

“物种出现到灭绝当然有自然规律的因素,但条件可控的情况下性质不同。”王开锋说,对濒危动物,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想法——经历了漫长的演化史,从地质纪年活过来的家伙如果由于人为猎杀或保护不善,在我们的时代濒危直至灭绝了,这无论如何交代不过去。

来源:记者庞乐

编辑:芥末花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37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