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发现一中华秋沙鸭,系鸟中大熊猫,
新京报讯(记者汪畅实习生谢婧雯)一只外形似鸭的大鸟在河里游来游去,它伸长了头,向前方的水中一跃,白色的身体翻动着,打了个滚,水面荡漾着,形成圈圈波浪。河的一边围着一排人,他们扛着相机,对着河里的大鸟。
这是1月2日,贵州贵阳南明河水东路段出现了一只中华秋沙鸭,吸引了大量摄影爱好者赶来拍摄。这只中华秋沙鸭嘴巴尖长,头顶羽毛呈凤冠状,身体呈白色,脚掌则是红色的。
1月4日,贵州省野生动物和森林植物管理站研究员冉景丞告诉新京报记者,中华秋沙鸭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因数量稀少,被称之为鸟中“大熊猫”。
根据以往记载,中华秋沙鸭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一带,冬天会成群结队飞往南方过冬。冉景丞猜测,“这只中华秋沙鸭可能是迁徙时在这里掉队了。”
一只中华秋沙鸭出现在贵阳南明河。我们视频截图
中华秋沙鸭迁徙“掉队”
1月2日,贵阳南明河水东路段出现了一只中华秋沙鸭,吸引了大量摄影爱好者。这只中华秋沙鸭嘴巴尖长,头顶的黑色羽毛呈凤冠状,身体呈白色,脚掌则是红色的。
贵州省野生动物和森林植物管理站研究员冉景丞介绍,中华秋沙鸭属于夏候鸟,是迁徙类动物。根据以往记载,中华秋沙鸭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一带。“前几年的冬天,贵州都出现了中华秋沙鸭,它们冬天从北方飞来,在此越冬。”
冉景丞表示,贵州已连续多年冬天出现中华秋沙鸭,“我们发现中华秋沙鸭最多一次是在年,约有15只。这只中华秋沙鸭可能是迁徙到此时掉队了。”
和往年冬天一样,贵州当地并没有特意将中华秋沙鸭保护起来。冉景丞提到,中华秋沙鸭在繁殖季要吃肉,比如小虫子、鱼虾等,越冬季则也会吃玉米、土豆这些。当地每次发现中华秋沙鸭,不会特意为它准备食物,也没有特意营造保护环境。
冉景丞认为,应该尊重大自然,对于任何物种,都不能过度保护,也不能放任伤害。新京报此前报道,1月3日,有摄影爱好者表示,这只鸟捕食后已经飞离南明河水东路段。
一只中华秋沙鸭出现在贵阳南明河。我们视频截图
被称之为鸟中“大熊猫”
资料显示,中华秋沙鸭是第三纪冰川期后残存下来的物种,距今已有一千多万年。
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党委书记赵新勇介绍,中华秋沙鸭是鸭科秋沙鸭属的鸟类,与普通鸭科类动物扁平状的嘴巴不同,它的嘴巴以尖嘴型为主,筑巢选址一般是枯树或者大树洞。
赵新勇表示,这是全球特别稀有的一种鸟类,被国家列为一级保护动物。在我国,中华秋沙鸭主要分布在长白山地区以及黑龙江省的河流地区,比较难被发现。“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才零星发现了秋沙鸭的踪迹。”
冉景丞也提到,全国范围内的中华秋沙鸭应该在到只,被称为鸟中“大熊猫”。
中华秋沙鸭的生活习性与其他鸭科类动物大多相似。赵新勇称,最大的不同是,中华秋沙鸭需要在净水区生活,河流的水源不能有污染。由于中华秋沙鸭对栖息地要求十分高,它们也可以作为环境是否污染的指示鸟类。
一只中华秋沙鸭出现在贵阳南明河。我们视频截图
保护中华秋沙鸭繁殖地
赵新勇提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程度加剧,中华秋沙鸭的原生性繁殖地越来越稀少。全球气候变化、第三季冰期的到来,使得中华秋沙鸭的生存状况日益严峻。
中华秋沙鸭的繁殖必须依靠河岸,且需要有较大的树洞,在繁殖时要一个个跳出树洞。比起对越冬地的保护,赵新勇认为,中华秋沙鸭繁殖地的保护工作更为重要,繁殖地的水源、食物和保护区的各项保护工作,都有严格的要求。
“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赵新勇表示,过去人类保护动物的科学意识不够强,但现在国家相应出台野生动物保护法,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也把爱鸟类当作一种时尚。
“这次在贵阳出现中华秋沙鸭,可能也说明一个新的越冬地被发现了,一些珍稀鸟类在扩大,原有的繁殖地和越冬地在恢复。”赵新勇说。
编辑左燕燕
校对柳宝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5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