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韩红建,蒋跃复杂系统视阈下
复杂系统视阈下的贾平凹作品英语译介
韩红建蒋跃
摘要: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的理论视阈,本文认为文化“走出去”的文学译介要反思“自我”与“他者”的文化关系,摆脱简单性和线性思维的约束,摒弃“线性”“静态”的翻译观,建构“复杂性”“系统性”“动态性”和“适应性”的译介认知,以译作的“传播与接受”为导向进行译介运作。基于此,在缕析贾平凹作品英语译介现状的基础上,本文系统探讨了贾平凹作品英语译介中的译者和译介模式选择、译介组织架构、原文本类型和题材的选取、翻译策略采用、译作推介机制的建立和传播渠道的拓展等问题,以期为贾平凹作品乃至陕西文学“走出去”的海外译介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复杂系统;贾平凹作品;英语译介
作为陕西当代作家群体的领军人物,贾平凹享有较高的国际声誉。无论是作品数量还是影响力,贾平凹都堪称“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也是国内可与“诺奖”得主莫言比肩的杰出人物,其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韩、越等不同语言。贾平凹代表作《浮躁》(Turbulance)曾获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年,《秦腔》获“世界华文长篇小说红楼梦奖”和“第七届矛盾文学奖”;年,贾平凹获法兰西金棕榈文学艺术骑士勋章。然而其作品的海外传播却不尽如人意”①。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历史语境下,推动贾平凹作品的海外译介,既是陕西文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运用文化力量加快陕西国际化步伐的重大举措,有助于以贾平凹为代表的陕西本土作家融入世界文学圈,甚至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就贾平凹作品的英语译介,王瑞②和冯正斌等③围绕译作接受对比、译介现状以及译作推广等开展了相关研究。王宁④分析了贾平凹小说“走出去”的世界性特征;季进⑤以《高兴》的英译为例,探讨了当代文学海外译介中的问题。总体来看,贾平凹作品英语译介研究的理论视阈还不够开阔,研究内容较为单一,研究数量、系统性和全面性严重不足,缺乏标志性成果,难以为贾平凹作品海外推介提供智库支撑⑥。
在文化“走出去”的文学译介中,“译”是基础,“介”即传播是关键,翻译之后还有“交流、影响、接受和传播”等问题⑦。文学译介并非简单、线性的文字转换,而是一项复杂的跨文化传播活动,其不仅关涉翻译本身,还与社会文化、目标语境的接受心理、诗学规范乃至世界政治格局等都有着重要的互动关系。杜玉生、何三宁⑧分析了从复杂性思维的范式开展翻译理论创新与考察译介活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吕俊⑨也呼吁将复杂性科学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引入翻译研究。韩红建、蒋跃⑩系统论述了将复杂性科学理论引入翻译研究的适切性和可行性。刘云虹?认为当前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研究应立足跨学科视野,加强对翻译过程的考察,揭示翻译场域中各个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因此,本文基于复杂系统视阈,通过缕析贾平凹作品的英译现状,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探究贾平凹作品英译场域中各要素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以及其作品海外译介的困境与出路。
一、复杂系统视阈下的文学译介
讨论文化“走出去”的文学译介,首先要建立对翻译活动本质的客观认知,这是研究的理论基础。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文学》(ChineseLiterature)杂志和“熊猫丛书”(PandaBooks)之所以陷入半途而止的尴尬结局,就在于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