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国宝32载这位大熊猫奶爸不一
新华社北京5月22日电(杨淑君、孙雯骥)北京动物园熊猫馆里,大熊猫“萌二”熟练地接过“奶爸”马涛递来的竹笋,不紧不慢地吃了起来。这顿饭除了竹笋,还有胡萝卜、窝窝头。
给“萌二”喂完食,北京动物园饲养队大熊猫馆班班长马涛又急匆匆地将清洗干净的竹子搬到了户外运动场。没过几分钟,大熊猫“萌萌”慢悠悠地走了出来,坐在地上开始享受美食。
作为北京动物园大熊猫馆班第三代传承人,今年51岁的马涛已在大熊猫饲养员的岗位上坚守了32年。“对待动物,首先要尊重它、珍惜它。用生命去守护生命。”马涛说。
在马涛看来,朝夕相处的大熊猫就像他的“亲人”一样。
饲养过程中,最费时的是为大熊猫“量身定制”日粮表,既要确保营养均衡又要考虑个体差异,还要提供最新鲜的竹子和竹笋,确保口粮的“可口性”。
除了竹子、竹笋,马涛还会将苹果、胡萝卜、鸡蛋、窝窝头等食物进行科学配比,以保证大熊猫的营养均衡。对“一老一小”,他还会喂食用牛肉末和小米熬成的粥,营养搭配更加精细化。
在北京动物园大熊猫馆,马涛在观察大熊猫“萌二”的进食情况。新华社记者鞠焕宗摄
除了日常饲养,马涛还要考虑如何“丰容”,即在人工饲养环境下尽可能模拟动物在野外的生存环境。在北京动物园,植被丰容、器物丰容、气味丰容等是经常采用的方式。
“我们会撒草籽或者种植被,创造更适合大熊猫的人工自然栖息地。还会将大熊猫的粪便、尿液放置到不同的兽舍,让它们感受动物之间的信息。”马涛说,“运动场里配备了吊床、栖架、水池、沙坑等,增加动物的活动时间。”
每天,马涛带领班组成员们对大熊猫进行行为训练,通过训练它们张嘴、伸手、侧卧等,让它们可以在无麻醉的条件下配合兽医体检和治疗,确保大熊猫在采血、听诊、做B超时不会出现应激反应。
“我们平时会跟大熊猫互动,日积月累,它们会熟悉我们的声音、气味,建立起彼此的信任。”马涛说。
观察也是这位“奶爸”日常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从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起,他就跟着师父对动物进行行为观察和采样。
“大熊猫饲养工作需要静下心来,勤于观察总结。”每天,马涛都要对大熊猫的粪便进行观察、称重、记录。“通过日常数据积累,我们能知道它们是否处在正常的状态。”
多年的坚守与执着,马涛逐渐成为大熊猫研究专家型人才,参与了人工圈养大熊猫仔二代种公兽培育,填补了圈养大熊猫自然交配的技术空白。他摸索总结出的“马涛工作法”,通过“一查二唤三观四测”四个基本行为,快速判断大熊猫健康情况,提升大熊猫的生活质量。
在北京动物园大熊猫馆,马涛拿着给大熊猫准备的部分食物。新华社记者鞠焕宗摄
马涛说他是个喜静的人,而大熊猫饲养员这个工作特别符合自己的性格。“动物很单纯,跟它们相处的时候很舒心,它看你的眼神特别像跟亲人之间那种交流。对着它们的时候心里软软的,充满柔情。”他说。
从业32年,马涛饲养过近20只大熊猫。精心照顾下,人工饲养的大熊猫寿命可达30余岁,比野外自然生长的大熊猫延长10年。
“萌萌”长得漂亮,“萌大”“萌二”憨厚乖巧,“白天”则有点害羞胆小……在“奶爸”马涛眼里,这些朝夕相处的动物都是他亲密的伙伴。
“从出生到养大,就像看着自己孩子一天天成长。什么时候睁眼、什么时候站起来……一点一滴我都记在心里。”马涛说。在20世纪90年代,北京动物园每年大熊猫繁殖期,马涛经常两三个月回不了家,“陪产、育幼”他都守护在大熊猫身边。
马涛的右手上有一个疤痕,是年被大熊猫抓伤留下的。“跟动物打交道,小的抓伤很正常。它们跟你玩儿的时候指甲一抓就是一个血道子。”说起曾经受过的伤,马涛却觉得稀松平常。
在北京动物园大熊猫馆,马涛在给大熊猫“萌二”喂食间隙,对大熊猫进行行为训练。新华社记者鞠焕宗摄
择一事、终一生。作为班长,马涛常对他的班组成员强调,“做一名合格的饲养员,一定要有爱心、耐心和责任心。”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在日常工作中言传身教,带着年轻的同事们一起钻研业务,为岗位多做贡献。
在马涛眼里,饲养员的岗位是平凡的,但由于他们所饲养的是“国宝”,又让这份工作变得不平凡,陪伴了大熊猫32年的马涛仍然在尽心尽力做好每一个细节。
“为了让这个物种更好地在地球上生活,我会尽自己所能善待它,这是我的责任,也是使命。”马涛说。(参与采写:陈钟昊、鞠焕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1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