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宝大熊猫咬合力仅次于狮子,比美洲豹还要
大熊猫,属于食肉目、熊科、大熊猫亚科和大熊猫属唯一的哺乳动物,头躯长1.2-1.8米,尾长10-12厘米。体重80-千克,最重可达千克,体色为黑白两色,它有着圆圆的脸颊,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体,标志性的内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锋利的爪子。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动物之一。
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据第三次全国大熊猫野外种群调查,全世界野生大熊猫不足只,属于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截止年10月,全国圈养大熊猫数量为只。大熊猫最初是吃肉的,经过进化,99%的食物都是竹子了,但牙齿和消化道还保持原样,仍然划分为食肉目,发怒时危险性堪比其它熊种。野外大熊猫的寿命为18~20岁,圈养状态下可以超过30岁。
萌宝大熊猫吃竹子为什么不会被扎得满口是血
首先来说是适应的关系:大熊猫从最开始的食肉变为食竹动物,它的臼齿也变得特别宽大,适于磨碎竹的纤维,熊猫长期咀嚼竹子使口腔肌肉更加发达,就像我们长期干活磨出茧子一样,正所谓适者生存!
第一,我们说一下熊猫为什么成为“国宝”。一方面是因为它们的繁殖能力弱,幼崽存活率低,第二就是食物源紧张,竹子的生命周期短,开花即死亡。这就使大熊猫食物短缺,生命受到威胁。熊猫作为中国的国宝,它的智商也是很高的,它们会利用自己犀利的眼神和敏锐的嗅觉发现最嫩最新鲜的竹子,这样既保证了营养,又保护了自己不受伤。
第二,熊猫的聪明还体现在它很少吃竹子的茎,以枝叶为主,他们会将枝叶自上而下聚拢,然后送入嘴角然后从叶柄处咬断然后再吃,这样既可以保证实物量,又可以充分吸收枝叶里的营养。
对他们来说吃竹子就跟我们持甘蔗一样,可能有点硬,但完全到不了扎破嘴的地步,而且这还跟大熊猫进食的动作有关,大熊猫前肢其实很灵活的,它会拿着竹子,把竹子放到前面说的裂齿上,直接用强大的咬合力咬碎竹子,而不会笨到把竹子直愣愣插到嘴里,你看着大熊猫笨手笨脚的样子,实际上大熊猫在野外情况下是很灵活的,有一些人见过它在野外武力碾压很多看着比它强大的动物。
再有大熊猫的舌头上味蕾很少。大概是因为总是吃竹子,反正竹子都一个味,还要味蕾干什么?不要了。
大熊猫是有犬齿的。你就知道这哥们真的是食肉动物。当然,也有臼齿,所以就当是杂食好了。不过大熊猫90%都有龋齿。竹子里可没什么糖,大熊猫有虫牙估计主要是因为竹子磨损牙齿太厉害的缘故。
大熊猫只是把竹子咬成小段就吞下去,从来不会细嚼慢咽。而且每一只大熊猫咬成的小段都不一样长。所以大熊猫的食管皮层比较厚。可能是因为竹子茬比较扎人,为了防止被扎破的缘故。它们的胃很大,胃粘膜和胃肌肉层也很厚,都是为了适应它们的食量和扎人的竹子。
大熊猫的肠道很短,这符合食肉动物的特征。小肠只有一米左右,大肠才不到一尺。而且大熊猫没盲肠,显然不是从吃素的进化来的。但是,虽然肠道短,大熊猫却进化出了其他方式来消化竹子,比如增加肠道绒毛的数量和长度,增加腺体数量,这样可以扩大吸收面积,增加分泌液体的量,液体多了就可以用粘液包裹竹子,让竹子不再扎人,还可以把竹子顺利地包裹成便便。而且还提高了肠绒毛修复的能力。
竹子在大熊猫的肠道里要呆8~12个小时,竹笋最短,竹叶最长。但是你要知道,食物在鹿和马的肚子里都要呆超过一天。这么算下来,大熊猫真是个直肠子。
大熊猫本身虽然不能消化纤维素,但是大熊猫肠道里的细菌却可以。大熊猫肠道里的假单胞菌可以分泌漆酶,这种酶可以水解木质素。当木质素水解以后,纤维素就从竹子里暴露出来,此时大熊猫肠道里的梭菌和芽孢杆菌分泌的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就开始工作了。其实你肠道里也有这类能分解纤维素的细菌,我们一般称为益生菌。对哒,就是它啦。
大熊猫的大便里99%是没消化的竹子。它们吃的多,拉得多,拉得快,每天最多要拉20公斤!天啊,你能拉这么多?你每天能拉一斤就不少了吧。何况还有那么多根本就不拉屎的?大熊猫对竹子整体的消化率不足20%,换句话说,吃一口,大半口都直接拉出来。纤维素的消化率更是低到可怜的8%。
随着年龄增长,大熊猫的肛门括约肌也是要松弛哒,于是拉出来的大便就越来越大了。大熊猫也是有寄生虫的,毕竟总是吃生竹子,主要寄生虫是蛔虫。
咬合力是指食肉动物裂齿上下咬合的力量大小,一般用kg计算。裂齿的作用在于嚼碎坚硬的食物,如骨头类,在搏斗中裂齿没有实质性的作用,咬合力的另一种作用相当于人类的臂力,动物有多大的咬合力就代表它们能拖动多重的物体
大熊猫的咬合力仅次于狮子,比美洲豹还要大,在这种战斗力之下,竹子算什么?
熊猫的臼齿非常发达,是食肉目动物(始熊猫是食肉动物,最后进化为以竹类为主食)中最强大的,构造较为复杂,接近于杂食性兽类,裂齿的分化不明显,犬齿和前臼齿发达,没有齿槽间隙。上门齿呈弧形排列,下门齿呈一横列,第二对下门齿位置常靠后,似乎形成双列,这种现象在老龄个体的头骨上较为明显。
据《自然》杂志刊登的我国科学家研究成果《大熊猫基因组》介绍,大熊猫现在不喜欢吃肉的主要原因是一个基因T1R1失活,无法感觉到肉的鲜味。虽然食性改变,但消化能力依然保存下来。熊猫维持新陈代谢平衡需要大量能量,可是不仅作为主食的竹类低营养、低消化率,而且熊猫缺乏擅长降解纤维的肠道菌群,竹类能够提供给熊猫的营养就更少,因此它们必须经常进食并且减少运动以储存能量。这也就导致大家所看到的大熊猫,每天除去一半进食时间,剩下的一半时间多数在睡梦中度过。
虽然熊猫如此之懒,却有非常快的奔跑速度。成都一位大熊猫研究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熊猫的奔跑速度在海拔两千米高度的山地里能超过刘翔平地最高速度。可见,虽然不爱动,但动起来又不可小觑。
古代称为“食铁兽”,富有攻击性
在《蜀中广记》中,大熊猫被称为“猛氏兽”,《北川县志》中则称其为“食铁兽”,虽然并非是吃铁,但从这些称呼中足见熊猫是有一定攻击力的。它们的标准中文名称其实叫“猫熊”,意即“像猫一样的熊”,这也说明了大熊猫是熊不是猫,提醒人们应该有所注意。
所以别看它长得萌,它有一身的本领,要不是现在栖息地大大减少,生育率又太低,它真不会沦落到珍惜保护动物,它的武力值一直在线,只是很多时候不上线罢了,因为卖萌就可以活的很好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2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