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里的鱼鳣

北京皮肤病的最好医院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9525899.html

诗经里鳣的故事

文/赵家明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仅供欣赏如有涉权请联系删除

《诗经》,

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部诗歌宝典,

描绘了西周到春秋中叶的社会面貌。

它歌咏的时代,

我国已经进入了农耕社会,

黍、稷、麦、牛、羊、鸡、桃、李、梨、莕、荠、芹

是人们的日用生活食品。

而食鱼则是高端生活的必须,

标志着生活水平和地位。

鱼不只靠捕获,

还开始池养,

朝廷为此专设“渔人”职务的官员,

以管理天子膳食和宴席所需鱼品的饲养、

采购和供给。

鱼在《诗经》中不仅成为天子显贵的佳肴,

还是祭拜天地先祖的祀品,

也是一种言志抒情的比喻物。

鳣,自古就是一种美食鱼,

《诗经》中它从不单独出现,

而和鲔、鲦、鲿、鰋、鲤等一起登场。

到了三国时期,

它被做成“肉羹”“鱼子酱”供达官贵人享用,

后来它成为清廷的贡品

,慈禧皇太后的满汉全席上离不了它的踪影,

它在《红楼梦》里作为病美人林黛玉的进补佳品。

《中华草本》《中药大辞典》等书籍中记载,

鳣是既是江味海鲜美食,

也是营养保健佳品,

更是一种中药,

将其描述为:

味甘,性平,无毒,补虚,壮筋骨,

长气力,利五藏,肥美人,

益气养血,令人肥健。

鳣在《诗经》中的三首诗篇中共提及三次:

《小雅·四月》提及一次:

匪鹑匪鸢,翰飞戾天。

匪鳣匪鲔,潜逃于渊。

山有蕨薇,隰有杞桋。

君子作歌,维以告哀。

翻译成现代汉语:

我不是雕不是鹰,

不能飞高到天上。

我不是鳣不是鲔,

不能潜逃入深洋。

蕨菜薇菜长山里,

杞树桋树长洼地。

我今作首歌儿唱,

满腔悲哀诉说起。

赏析:

《四月》是一首借鳣鲔两鱼抒发悲愤情怀的诗篇,

相当有深度和广度揭露了现实的黑暗与残暴。

苍雕和雄鹰能够翱翔在高空之上,

鲤和鲔能在深水中潜游,

它们都能够避开猎人和渔夫的围猎,

安宁地生活,

而我逃避不了人间的桎梏与祸害。

另外,《周颂·潜》提及一次:

猗与漆沮,

潜有多鱼。

有鳣有鲔,

鲦鲿鰋鲤。

以享以祀,

以介景福。

《卫风·硕人》提及一次:

河水洋洋,

北流活活。

施罛濊濊,

鳣鲔发发。

葭菼揭揭,

庶姜孽孽,

庶士有朅。

在上面三首诗中,

鳣除了它的本身是一种美食,

也是祭祀天地的佳品,

更是诗人抒发感情的比喻物。

《诗经》里的鱼--鳣(徐琪绘)

《诗经》中的鳣是怎样一种鱼呢?

鳣,“鲟、鳇鱼”的古代统称。

由于鲟、鳇两种鱼较为相似,

人们常常将二者相提并论,

统称鲟鳇鱼。

其生活于江河中下层类,

多栖息于两江汇合、

支流入口及急流洲涡处,

分布于东北等广大流域。

它体长无鳞,

头略呈三角形,

表面有多数骨板;

口下位宽大,

稍成弧形,

口前方有吻须两对,

吻长而尖锐;

眼小,左右鳃膜向腹面伸展,

尾鳍歪形;

体表黑青色,

两侧黄色,

腹面灰白色,

背部棕灰或褐色。

其性成熟期需要17-20年,

溯江产卵为深灰色卵,

一般成鱼约2米,

最大个体长可达5米,

寿命最高可达余年。

江东人称鳣为“黄鱼”,

汉《尔雅》给它取了个诨名“长鼻鱼”,

三国时《临海异物志》中

称之为“含光、蜡鱼”,

元朝宫廷食谱《饮膳正要》里的名字有点古怪,

叫它“阿八儿忽鱼”,

明朝李榳《医学入门》叫它“颊鱼”,

《本草纲目》又叫它“玉版鱼、鲟蟥鱼”。

《尔雅·释鱼》这样描述它:

“鳣,大鱼,似鱏(鲟)而短鼻,

口在颔下,

体有邪(斜)行甲,

无鳞,肉黄。大者长二三丈,

今江东(三国吴地,

今长江南京以下段南岸地区)呼为黄鱼。”

我们常常提及的“中华鲟”就是古代鳣鱼一种

(目前鳣鱼约有20余种,我国约有8种),

成年体重一般50-千克,

最大可达千克,

为长江中最大的鱼,

寿命可达40年,

冠称“长江鱼王”。

辽宁侏罗纪地层中曾发现过约1.4亿年前的鲟鱼化石,

所以中华鲟被称为“水中大熊猫”,

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中华鲟

本文参考资料《诗经》《古诗文赏析》等

作者赵家明

本文同发《垂钓》杂志、《西南商报》,

收录于西南财经大学、

甘肃兰州大学文库

及《中国知网》《龙源期刊》

《维普期刊》《百度学术》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37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