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上熊猫服,会被熊猫当成自己人吗网友
图源:微博
吃不胖的小5当人类穿上熊猫样子的衣服时,这场景多少有些“吓人”。这两天,微博话题#熊猫难道不害怕吗#和这组照片引发了网友热烈的讨论。
网友评论
还有人问,这么假,熊猫难道看不出来吗?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今天就一起来看看这“熊猫人”究竟是怎么回事。大熊猫作为中国特有珍稀物种,是我国的国宝。为了保护它,我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就施行了长期而有效的保护。对于大熊猫的保护以保护其适宜栖息地为主,同时科研人员还会建立大熊猫繁殖基地,在基地中对大熊猫进行人工饲养,然后野化放归。
相比于野外自然生存、繁衍的大熊猫,人工饲养的好处是在人类的关照下,大熊猫的繁殖成功率和幼崽的成活率都会大幅度提高,对于恢复大熊猫种群数量具有积极意义。
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在人工饲养的环境下,大熊猫幼崽会将饲养员当成自己的“妈妈”。这并不仅仅是熊猫和人类感情深厚的缘故,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动物的印记行为。
“印记行为”是由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康拉德·劳伦兹首先提出,这是动物的一种学习行为,发生在动物成长的早期,通过动物的视觉、触摸、声音以及气味等多方位习得。印记行为有一个明显的学习敏感期,当过了这个敏感期就很难建立印记。
印记行为会产生印随行为,是指动物会在成长早期跟随第一个看到的移动物体,将其当成自己的母亲。比如,小鸭出壳后会把看到的第一个移动的物品就当成自己的妈妈。如果小鸭看到人会把人当成妈妈,看到狗也会把狗当成妈妈。
同理,刚出生的大熊猫会学着认识并跟随着它们所见到的第一个移动的物体,在野外是自己的母亲,在饲养环境下就是饲养员。大熊猫一出生就会接触到饲养员,随后也是饲养员给其喂奶。因此,大熊猫幼崽会通过视觉、嗅觉、触觉等接触人类,在它们的印记中将人类当成了自己的“母亲”。在一些大熊猫繁殖中心,我们经常会看到温馨的一幕:大熊猫幼崽对于饲养员极为依赖,很多时候会和饲养员“妈妈”玩耍、撒娇。
印随行为也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如果,在动物产生印记行为的敏感期受到了虐待或者伤害,会导致其以后的行为扭曲。对于大熊猫来说,人类饲养员自然会对其百般呵护。但是这依旧带来一个烦恼:大熊猫和人类走得过近,很容易把人类当成自己的同胞,而将自己真正的同胞当成“外熊”。
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印记行为都是在不自觉的状态下发生的,并非是大熊猫或者人类的刻意而为之,属于动物的求生本能。人工饲养环境下的大熊猫幼崽通过印记行为建立与人类的关联,对促进大熊猫的成活几率起到积极作用。
在各种形式的学习中,印记行为一旦建立便很难遗忘。对于大熊猫饲养员来说,这是一种“幸福的烦恼”,因为一旦大熊猫对人类产生印随行为就会长时间保持。换句话说,一旦大熊猫将人类当作母亲就可能是一辈子。
人类饲养大熊猫的终极目的不是把大熊猫关在动物园中供人观赏,而是对大熊猫进行野外放归,帮助建立野外种群,让其成为一只真正的“熊”,并在野外繁衍后代。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大熊猫对人类产生印随行为,将人类当成母亲,一旦野外放归后,一是大熊猫不容易融入野外,会影响正常的求偶和交配;二是大熊猫会丧失对人类的警惕性,很容易受到不法分子偷猎等行为的伤害。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大熊猫饲养员会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与大熊猫幼崽“斗智斗勇”,防止大熊猫幼崽在成长的敏感阶段建立对人类的印记。比如,饲养员会在大熊猫成长的敏感阶段,穿上大熊猫的衣服,想尽办法让熊猫幼崽去认识自己“同胞”,而不是记住人类的样子。
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不过,大熊猫嗅觉极为敏锐,依然可以嗅到人类的味道。为此,饲养员还会在身上涂上大熊猫的粪便气味,让其幼崽记住自己同胞的气味。
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必须极为小心。科研人员在对成年大熊猫进行测试的过程中发现,它们可以辨别出不同的熊猫图案。而大熊猫幼崽是否能做到这一点,目前还没有相关研究。在国人的积极努力下,大熊猫的野外种群得以恢复。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也将大熊猫的受威胁等级由“濒危”下调为“易危”,这是大熊猫保护历史上的重大时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7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