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倩美女博士打破校史,实现国际三大刊零
她被诺贝尔奖得主安德烈·海姆称为“熊猫女孩”。作为一个90后,年纪轻轻的她还没毕业,研究论文就已经登上了国际三大期刊之二的《Nature》和《Science》,帮助母校打破了三大刊发表“0”的突破。
博士三年,成绩斐然,靓丽的女孩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却偏要靠才华征服世界。讲述人物故事,感受精彩人生,本期子牙童趣人物纪带你了解美女学霸杨倩的闪耀人生。
从小就对理科非常感兴趣
与别人不同,在大多数同学还对着物理化学抓耳挠腮的时候,90后女孩杨倩已经被丰富而又严谨的理科世界所吸引。
高中文理分班,她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理科,期望着有一天,能够在研究领域登堂入室。经过高中三年不断地勤奋努力,她成功进入了西南交通大学,选择了自己可能会感兴趣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真正进入大学,了解大学的生活节奏,同学们各有各的选择。有的在学生会里选择为学生服务,有的会约三两好友进兴趣社团尽兴玩乐。
但还有一部分人会做出与杨倩一样的决定,那就是一头扎进学习,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用各类奖学金证明自己,调节生活。常年“长”在图书馆,勤奋好学的她在学期末不出意料地拿到了专业第一的好成绩。
年,杨倩正在上大二,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荣获当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在石墨烯方面的巨大贡献也再一次带动了石墨烯方面的研究热。
对石墨烯产生浓厚兴趣
作为本专业直接相关的重大资讯,杨倩当然也看到了相关信息。然而石墨烯等高分子研究的前沿理论往往是全英文发表的,相关译本的翻译速度尤为滞后。
为了能更新更快了解到自己心心念念的发展进度,更方便看懂研究论文,她开始更加努力的学习英语,提升自己的读写水平。当时的杨倩只能仰望安德烈的研究团队,万万没有想到在不久的将来,两个人会在同一间实验室共事。
进一步与石墨烯结缘,是在杨倩大三的时候,兴致勃勃的女孩把“功能高分子材料”这门专业课作为自己学习的重点。
这门课的主讲老师是材料与工程学院的副院长的周祚万教授。有着多年研究和教学经验的周教授学识渊博,课程讲述由浅入深,句句鞭辟入里。了解了高分子材料最前沿的研究理论和相关科研进展后,杨倩被材料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深深吸引。
随后杨倩便参与到了相关学科竞赛和学校开展的SRTP训练项目中,逐渐将理论落实到实践,慢慢学会了实验室的基本操作和行为规范,学长学姐们也热心地教导她如何查找和选择文献资料,并从中找到自己的科研思路。慢慢地,杨倩能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并取得一些成绩了。
沉迷于学习和科研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即将大四毕业的杨倩不仅获得了西南交通大学保研的机会,而且拿到了浙江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一边是位于东部发达地区的双一流名校,一边是崇敬的周教授和熟悉的实验室。
经过长时间的思想斗争,杨倩还是留了下来,选择成为周祚万教授的直博生,继续自己的材料研究领域。毕竟西南交大的校园和成都这座城市里,留下来她无数的生活痕迹和美好回忆。
研究生和博士期间,周教授不仅愿意充分解答这个得意门生的所有疑惑,也看到了她的努力。几年的学习过程中,周教授不断鼓励她坚持自己的观点,勇敢去做、去实践,不断在过程中成长进步。几年的研究生生涯结束,杨倩也在这个过程中飞速成长。
年,杨倩人生中另一个重要转折来临。为了提高学校的学术水平,建设一流大学的一流学科,中科大开始实施国际化战略。
当年1月底,学校邀请诺贝奖获得者安德烈·海姆成为学校荣誉教授,并在此期间进行学术交流。随着两校合作不断加深,西南交大也获得了一个前往曼彻斯特交流学习的名额。
最终凭借着坚实的专业基础和出色的英语水平,杨倩不仅获得了这个格外珍贵的留学机会,并且得到了国家留学基金会的财力支持。
“熊猫女孩”杨倩继续深造
初来乍到的小姑娘本来还担心自己能否融入这支异国他乡的科研团队,却没想到第一天到来,就受到了安德烈教授项目组的热烈欢迎,他们亲切的称呼她为“pandagirl”。
原来随着交流团参观学习的她早已用自己勤恳的态度、扎实的基础和热切求学的心征服了这位挑剔的教授。来到这里之前,他早已向同事们介绍,他即将从中国带回一位“熊猫女孩”。
随着学习进度的不断加深,杨倩也越来越深刻体会到安德烈导师科研思路的开阔和对于高分子材料的热爱。
在这里,所有的同学都满怀热情且高度自律,这种科研精神和科研态度慢慢扽感染了她,两年时间的学习和训练,不断提升专业水平的同时,也让杨倩更加勤奋努力。
在英国学习的两年中,一个接一个的实验几乎占据了她所有的时间。实验室中任何一个结论的验证往往需要无数次的重复,同时还需要保证整个过程万无一失。
功夫不负有心人,年由安德烈教授作为通讯作者,杨倩深度参与的一篇论文“离子在埃级别狭缝中传输的尺寸效应”,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发表了。这一成果不仅是杨倩个人的荣誉,更是直接帮助西南交通大学实现国际顶级三大刊的从零到一突破。
或许有人会满怀嫉妒说“那可是诺奖得主的团队,她又不是第一作者,我要是相关领域的学生,说不定我也行。”
但是杨倩又一次用研究成果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当年11月,杨倩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NatureMaterials》发表论文,表明自己发现一种基于氧化石墨烯的高通量分子分析膜,并且解决了传统的聚合物薄膜在邮寄溶剂中不稳定的问题,为有机溶剂纳滤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或许时势造英雄,我国一直鼓励创新,也为实验科研提供越来越好的条件。取得博士学位的杨倩选择了留在曼彻斯特大学继续深造,成为了一名博士后。优良的科研条件,志同道合的同事伙伴,还有知识渊博的老师,在这里她慢慢在高分子材料的领域越走越远。
年12月10日,杨倩的又一篇论文再次登上《Nature》的内页,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对传统的开尔文公式进行了修正,也报道了纳米领域凝聚新理论。
杨倩博士的研究成果不仅让自己和母校与有荣焉,更是为我国所有科研人员在国际上争光。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正是杨倩的刻苦与努力让她能在面临每一次机会都能用实力征服对方,获得认可。
而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对石墨烯研究乐在其中的她未来一定会在这个领域发光发热,走更深更远。
你知道前几期我们介绍到的“石墨烯驾驭者”的曹原吗?他与杨倩博士在同一领域“开挂”,你认为他们谁更厉害一些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谈论。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请为我点赞评论并转发,你的鼓励将是我做出更好作品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1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