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辅文熊猫和小熊猫的保护基因组学绿会在第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简称中国绿发会、绿会)是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的全国一级学会,于北京时间10月27日下午13:30-17:30在中国成都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了ICG-17(第十七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边会,主题为“生物多样性”。
随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第二十七届会议(UNFCCCCOP27)以及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BDCOP15(第二阶段)的日益临近,我们正面临着生物多样性关键的一年。气候危机、公共健康危机、栖息地丧失以及污染等全球环境问题给人类带来了一轮又一轮的挑战,都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需要迫切采取行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国绿发会长期以来一直都在呼吁人民的参与,需要全方位、各领域专家以及所有利益相关者投入,共商跨学科的解决方案。
此次边会由中国绿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周晋峰博士主持。绿会融媒和中国小康网对会议进行了全程直播,累计有,位观众实时在线参与了会议。
为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此次ICG-17大会采纳了中国绿发会标准工作委员会修订的《绿色会议标准》,如减少纸质打印材料,提倡自带水杯以减少一次性瓶装水的发放,节约粮食,线上线下同步举行以降低碳足迹等等。
现将中科院院士、保护生物学家魏辅文院士在绿会生物多样性边会演讲整理如下,供朋友们阅读和参考。
魏辅文院士用一幅幅生动的图片和一段段有趣的故事活跃了演讲气氛,深入浅出地对大熊猫保护突破性研究以及大熊猫科学探索的重要意义做了精彩阐述。
首先,魏辅文院士感谢大会主席杨焕明院士的热情邀请,并介绍报告主题:“大熊猫和小熊猫的保护基因组学。”他提到,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的珍稀物种,是中国的国宝,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也是典型的伞护种。他与观众分享了大熊猫保护研究突破的历程与故事。首先是关于大熊猫种群史:种群波动与分化。他对于熊猫基因组测序的研究成果已经在国际知名期刊《自然》上发布,并已经在多方面实现应用。对熊猫基因再次进行测序获得的数据有助于更好地研究熊猫地域分布的差异,接下来他介绍了研究团队提取、捕获并测序了古大熊猫化石完整的线粒体基因组,发现它与现存大熊猫拥有不同的线粒体谱系,可追溯到年前。
第二项重要研究突破是肠道微生物对大熊猫生理代谢的调控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揭示大熊猫如何适应高纤维低脂食物。与其他大型哺乳动物相比,大熊猫的大脑、肾脏和肝脏更小,这也可能导致它们的代谢率低。研究检验以下假设,即大熊猫异常代谢表型的各个方面可以追溯到DUOX2基因中的单碱基对突变。
接下来魏辅文院士向大家关于小熊猫亚种或物种划分一直存在诸多争议的研究成果,根据小熊猫的形态差异以及地理分布不同,尤其是根据遗传学的证据,发现了中华小熊猫和喜玛拉雅小熊猫两者间有非常明显的遗传差异,也就是说两者并非同一物种的两个亚种,而是两个物种。
(图源:绿援)
总的来讲,魏辅文院士通过基因组学、宏基因组学以及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对揭示野生动物的进化历史、生存现状和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并将对野生动物科学的保护和管理带来启发。这些研究推动了国家大熊猫放归和栖息地廊道建设工程的实施。他首次提出并建设了“保护演化生物学”和“保护宏基因组学”新分支学科,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濒危动物保护做出了突出贡献。
(以上内容根据讲者演讲整理,未经本人核实。)
ICG-17简介
自年以来,在全球组学和医学领域的科研精英及企业翘楚的支持下,国际基因组学大会(ICG)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集产、研、学于一体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盛会。ICG-17以“组学与未来”为主题,继续发扬人类基因组计划(HGP)“共有、共为、共享”的精神,倡导全球合作和分享。年9月6日至16日,ICG-17已先后于青岛、杭州、里加、深圳等地举行。本届年会除了聚焦组学、医学与健康、生物多样性、海洋组学、生物产业发展等板块,还创新性地设置了多个圆桌论坛。
直播回看地址
绿会融媒
绿会ICG-17边会:生物多样性
院士、专家、青年代表共襄盛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4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