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有纯种娃娃鱼现身江西,国内极其罕

中国大鲵是全球现存最大的两栖类物种,最大体长超过2米,体重可达50公斤以上。这种全身光滑、头部扁平的有尾两栖类,还是和恐龙同时代的古老物种,堪称“水中活化石”。在国内,野生的大鲵非常罕见,属于濒危的珍稀物种,因此也被称为“水下大熊猫”。

近日,我国科学家又有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新发现:研究人员在江西靖安发现了新的野生大鲵种群,这一种群是一个独立种群,是真正意义上的纯种大鲵!

大鲵有何生活习性?纯种的野生大鲵为何罕见?

大鲵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两栖动物,民间称其叫声类似于婴儿的啼哭声,因此将其称为孩儿鱼、娃娃鱼,我国有不少传闻与之有关。但解剖学研究表明,大鲵并不具备声带等发声器官,“婴儿般哭泣的声音”很可能是一种误解。

在野外,大鲵具有昼伏夜出的习性,白天栖息在石头缝隙或者阴暗的洞穴中,夜间才外出觅食,以伏击的方式捕猎。幼年的大鲵主要以水蚯蚓、水蚤、昆虫等猎物为食,成年后体型增加,捕食的猎物也更加广泛,包括鱼虾、青蛙、螃蟹等等。

有研究表明,大鲵的耐饥饿能力极其强悍,在不吃食的情况下仍可以生存数年。但由于多种原因,野生的大鲵却非常罕见。

究竟有多罕见呢?有报道显示,目前我国很多山区的大鲵几乎处于绝迹的状态,曾经有历史分布的河川内已经看不到大鲵的活动。在这背后,人为滥捕是一个重要诱因。

例如在湖南省张家界市,当地的野生大鲵曾形成可观的商业产量,50年代单是大庸、桑植、慈利三个县每年的收购量就达到5万公斤。但在~年,罗庆华等学者再次深入张家界展开资源调查,发现野生大鲵的存量仅剩尾左右。

野生大鲵的减少是一种普遍现象。但更令人担忧的是,纯种的大鲵更是少之又少,这一难题困扰了国内学者很多年,但始终未能找到突破口。

这一悲剧还要从大鲵的养殖说起。

在80~90年代,我国的野生大鲵资源急剧下降,市场价格也随之飙升。在港台、华南以及东南亚的高档餐馆,野生大鲵一斤可卖到上千元,最高时可达~元,这对原产地的居民无疑是个巨大的诱惑。在暴利驱使下,各地的养殖户开始大量收购野生大鲵并进行人工繁殖、驯养,将其子代养成后再集中上市,从中获取可观的利润。

但问题在于,养殖场收购的野生大鲵来自不同的地理种群,繁育过程中出现了逐代、连续的杂交。再加上当时的大鲵产业异常火爆,很多养殖户唯利润是图,并没有重视种质资源的管理。人工繁殖持续了数十年,全国大鲵市场经历了由疯狂到理性的转变,但背后的“基因杂化”已无法扭转。

据统计,全国各地人工繁殖的大鲵苗种高达万~万尾。这些苗种大部分未经遗传鉴定,就通过人工放流的方式流入了野外,进而和野生群体交配繁殖。长此以往,真正的纯种大鲵自然就越来越罕见了。

科学家发现纯种野生大鲵,究竟意味着什么?

说到这里,想必大家都已经明白,在野外发现纯种的大鲵是多么珍贵,其意义非同小可!

专家通过外观形态以及遗传分化的相关研究,将新发现的大鲵确定为新种:“江西大鲵”。这也是我国第一个遗传身份确定、实现稳定繁殖的大鲵纯种种群。

据了解,该研究共持续了18个月,研究者通过标记重捕的方式在野外监测大鲵种群,采集了成体、亚成体以及幼鲵等不同年龄段的个体,共计余尾。这表明,该大鲵种群的规模不算小,并且具备了稳定遗传的潜质。

更让人惊喜的是,研究者连续2年观察到了江西大鲵的野外繁殖现象。作为一个单点分布的孤立种群,江西大鲵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下独立繁衍,它的存在堪称一个奇迹,“新发现”足以称得上是一个里程碑事件。

课题负责人车静研究员表示,纯种江西大鲵的发现为中国大鲵的保护带来了希望。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在全国范围(重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537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