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的饮食习惯较为独特,其对竹子的选择
导语:作为专性食竹的大熊猫对各类常量营养物质具有严格的需求,如果从各类营养物质的能量组成上来看,大熊猫的食物特征与食肉动物的更为相似,而不同于草食动物。前人的很多研究表明大熊猫取食时对竹子的不同部分(竹笋、竹叶和竹茎)和不同的竹子品种均有很强的选择性。
01了解大熊猫的种群分布现状,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种群密度最高
根据全国第4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全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只。国家林业草原局的年最新数据显示,全球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只。野生大熊猫栖息地面积为万公顷,潜在栖息地91万公顷。
其分布的山系由南向北依次为:秦岭山系、岷山山系、邛崃山系、凉山山系、大相岭和小相岭。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全世界大熊猫种群密度最高的地区,大熊猫是其首要保护动物,全国第三次和第四次大熊猫调查估计,佛坪保护区的种群数量为76只和67只(幼崽除外)。
02深入了解大熊猫的觅食习惯,其食性有季节性,竹子的选择也很讲究
1、大熊猫的食性和觅食策略
大熊猫是一种食肉目物种,作为食肉目物种,大熊猫保留了食肉动物简单的胃和较短的肠道,缺乏典型草食动物的长消化道,无盲肠,缺少消化纤维素的酶和微生物,因此无法长时间地在肠道发酵竹子,导致大熊猫的消化效率比食草哺乳动物低。
需要便于取食时抓握竹子的特殊的“伪拇指”,低能量消耗特征适应其低能量食物,少数肠道菌群帮助消化利用部分纤维物质等;另一方面,也需要采取行为适应来满足营养需求,如季节性的觅食斑块选择。大熊猫常沿着山脊兽径或河沟缓慢游荡,选择最佳采食区域。
前人研究了不同山系和圈养条件下大熊猫的食物选择,不同山系的野外研究包括秦岭山系、凉山山系、邛崃山系、相岭山系和岷山山系,均存在一定的季节性规律。凉山山系的马边风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的食性可按季节明显地划分为食叶期、过渡Ⅰ期、食秆-笋期和过渡Ⅱ期。
食叶期从10月到次年3月,在一年中持续时间最长,大熊猫以吃大叶筇竹叶为主,偶尔吃竹秆;过渡Ⅰ期从4月份开始,大熊猫从吃竹叶转为吃竹秆,随着5月下旬发笋期的到来,笋的比例逐渐增加;食秆-笋期从6月到8月,秆的比例先下降后上升,而笋的比例先上升后下降;过渡Ⅱ期为9月,此时大熊猫从吃竹杆为主开始向吃竹叶过渡。
再如四川中部的邛崃山系,大熊猫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都以巴山木竹为食,木竹的各部位中竹叶的营养价值最高,并且在夏季(7-9月)最受欢迎。大熊猫在冬季(10月-3月)转向吃竹秆,但更喜欢老笋。在春季(4-6月),大熊猫更喜食老茎或低海拔富含蛋白质的优势竹拐棍竹竹笋。
放眼北部,秦岭山系的佛坪自然保护区,大熊猫一年内在海拔不同的冬季栖息地和夏季栖息地觅食两种竹子。在夏季(6月上旬),大熊猫大量觅食秦岭箭竹新笋,与此同时低海拔的巴山木竹新笋逐渐长高并越来越木质化。在秋季(8月底~9月初),大熊猫向低海拔迁移,由于此时无法获得巴山木竹竹笋,大熊猫更喜欢采食巴山木竹的叶子。
与竹秆相比,巴山木竹和秦岭箭竹的叶子无论是粗蛋白质还是粗脂肪营养都更丰富。食叶期、食笋期和过渡期,食叶期为9月至次年4月,主要以巴山木竹竹叶为食;食笋期为5月-7月,取食巴山木竹和秦岭箭竹新笋。
过渡期从8月开始,由秦岭箭竹叶向巴山木竹叶转换。这种季节性的采食规律是其本身长期进化的结果,主要受食物的营养质量和可获得性的影响,是大熊猫采取最优觅食策略应对营养挑战的方式,而类似这样在季节性环境中通过调整觅食策略来应对营养挑战的现象在其它动物身上也有体现。
2、大熊猫对竹子的选择
大型食草动物取食时通常面临宏观或微观尺度的食物资源,包括植物种类和个体之间或内部的理化性质的差异。草食动物一般通过选择性采食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养分和可消化能量的摄入量,例如摄食营养丰富的植物或同一植物不同部位。
尽管大熊猫保留了简单的胃,没有盲肠,具有典型的食肉动物典型的肠道特征,但其已经进化成专门吃竹子。因此,如何在日常活动中平衡能量摄入和消耗是很重要的,它们似乎已经产生了一些适应性策略。
不同大熊猫个体在精细尺度上对冬居地采食场竹子基径的选择性不同,研究显示,大熊猫偏爱选择基径6~18mm的一年生巴山木竹、基径6~18mm的二年生巴山木竹以及基径3~18mm的多年生巴山木竹。按竹子高度划分,大熊猫偏爱选择高度0.5~4.5m的一年生巴山木竹、高度0.5~4m的二年生巴山木竹以及高度0.5~2.5m的多年生巴山木竹。
大熊猫喜食一年生和二年生巴山木竹,不喜食多年生巴山木竹。总体来看,大熊猫喜食一年生和二年生木竹,而不喜食多年生木竹。这可能与一年生和二年生的营养物质比多年生高有关。
食物的常量营养物质(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直接影响动物的觅食行为。我们通过测定采食场中竹子的常量营养物质含量,比较采食场竹子不同常量营养物质的组成比例,以确定大熊猫在精细尺度上如何调节它们的觅食。由于不同大熊猫个体的营养需求存在差异,所以它们在常量营养物质的摄入和吸收趋于不同。
结语:大熊猫保护生物学表明,在大熊猫栖息地附近的人为栖息地退化、道路和其他建设项目,不断增加的生态旅游、病原体和环境污染物等方面,大熊猫面临着巨大的生存挑战,虽然保护工作道阻且长,但保护生物学的分支学科正在兴起,大熊猫是濒危物种或易危物种恢复的参考案例,我们有理由也有信心对大熊猫保护前景抱有很好的希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7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