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未来可能繁殖得像猪一样多吗到时候,

本文参加百家号#科学了不起#系列征文赛。

珍稀动物,顾名思义就是珍贵而又稀少的动物,从这个定义上看,大熊猫如果若干年后数量跟猪一样多,那么,它自然也就不是什么珍稀动物了。但是,大熊猫真的能繁殖得像猪一样多吗?我认为几乎是不可能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简单的来聊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大熊猫为什么会成为珍稀动物?

众所周知,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它之所以能够成为我国的“国宝”,不仅仅是因为它的长相萌,还因为它是我国独有的物种,并且大熊猫是熊科大熊猫亚科下唯一的一个物种,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大熊猫灭绝的话,那么熊科将直接会减少一个亚科。

除此之外,大熊猫从万年前的始熊猫开始除了体型有变化外,大多数的身体特征还保留着原始的形态,这就是大熊猫被称为“活化石”的原因。

所以说作为一种古老的孑遗物种,保护大熊猫就是在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维持生态平衡的一个重要的方式,而且作为一种古来的物种,大熊猫对于科学界研究生物的进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再说回大熊猫成为珍稀动物的过程。从始熊猫开始,熊猫又先后经历了小种大熊猫以及巴氏大熊猫,一直到距今约一万年前,才演化成为了现代大熊猫。从大熊猫的演化史看,在巴氏大熊猫的阶段,它们曾经不止在我国的南方有分布,它们的足迹曾经到达过华北大部分地区,甚至在国外的缅甸、越南也出现过。

不过,到了现代大熊猫的阶段,它们随着对竹子的越来越依赖,最终成为了我国南方部分地区独有的动物。虽然分布是局限了点,但是早在20世纪以前,大熊猫的数量是极多的。但是,到了20世纪的70年代,大熊猫在我国就只剩下了两千多头,到了80年代,第二次全国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它们的数量已经降低到了只左右。所以在年,我国将大熊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大熊猫的数量减少,虽然与人为直接的猎杀关系不是很大,但是与人类的活动以及对其栖息地的破坏有很大的关系。有人说:大熊猫生存能力弱,繁殖能力差,只能靠人为的保护才能苟延残喘。这个说法就牵扯到我们今天要讨论的“大熊猫的数量能否像猪一样多”的问题了。

首先,要说明一点,那就是人对大熊猫的保护是从20世纪中后期才开始的,从距今约万年前到20世纪以前,没有人类干预的大熊猫在野生环境下活的非常的好,这一点从巴氏大熊猫曾经遍布我国许多地方,甚至还到过国外就能看出来。我们又怎么能说它们的生存能力弱呢?

而人类对大熊猫的保护只不过是在人类将它们的数量减少到了一定程度之后,才开始的,所以不要本末倒置。

因此,大熊猫之所以会成为珍稀动物,“珍”的原因是它是我国独有,而且独自撑起了一个亚种,并且属于一种“活化石”物种。而“稀”的原因是人口的增加对大熊猫栖息地的破坏导致的,并非它的生存和繁殖能力弱导致的。

大熊猫的数量能否变得像猪一样多?

这个问题就牵扯到繁殖能力了。首先,我们来看一组数据,在20世纪的80年代,野生大熊猫的数量为头左右,到了年,也就是三十多年后,根据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野生大熊猫的数量增加到了头。

从这组数据中我们得出一个重要的信息:在被保护的情况下,野生大熊猫30多年才增加了头。最关键的是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比以往的三次扩大了搜索面积(比如第二次调查是在49个县内进行的,而第四次是在62个县内调查的)。也就是说,大熊猫数量的增加有一部分是因为扩大的调查范围,因此,实际上野生大熊猫的数量在这30多年内的数量增加是很少的。

由此可见,大熊猫本身的繁殖能力确实不强。成年的雌性大熊猫的妊娠期平均在4-5个月之间,一胎大都只能生下1只幼崽,而在幼崽要跟随“母亲”生活一年半左右才会离开独自生存,此后雌性才会有发情期。按照这个比例算,大熊猫一般3年生两胎。

虽然在人工饲养下,可以给大熊猫进行人工授精,从而让大熊猫一胎多产(通常是3只幼崽),但是到目前为止,虽然解决了大熊猫生的少的问题,但依然没有解决幼崽成活率的问题,这就导致了大熊猫即使在人工饲养下,后代的成活率也很低,通常只有一只能够成功长大。因此,靠人工繁殖让大熊猫变得跟猪一样多,显然是不太现实的。

那么,让野生大熊猫自然繁殖变得像猪一样多,可以吗?这个方法更是行不通,首先上面我们说过野生大熊猫一胎大都只有一只幼崽,即使生下两只,大多数情况下也只有一只能够存活。其次,野生大熊猫需要进行哺乳和照顾后代,所以它的繁殖频率并不高(三年两胎)。最后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野生大熊猫分布的碎片化,这个原因也是导致大熊猫数量减少的“罪魁祸首”。其中,人们对树木的砍伐是最主要的原因。

根据年中国科学院生态研究中心欧阳志云小组发表的最新研究成果表面,从年到年间,野生大熊猫的栖息地总整体上减少了5.3%,野生大熊猫的完整栖息地被分割了25.8%,而导致它们栖息范围减少,密集区碎片化的主要原因就是伐木业。据小组的研究,仅仅是从年到年,在大熊猫的栖息地中就有平方公里的森林被砍伐。

正是栖息地的缩小和碎片化,让原本繁殖能力就不是很强的大熊猫“雪上加霜”,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一大块大熊猫的栖息地上生活在只大熊猫,这些大熊猫在发情期会进行繁殖,每一只大熊猫的繁殖几率会增加很多,但是一旦碎片化,还是在同样的土地上,这些大熊猫就很难都在繁殖期找到配偶,这样就会影响大熊猫的繁殖。

上图为到年期间,伐木业对于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红色越多,表明影响越严重

总结

大熊猫的繁殖能力就注定了它们不会拥有像猪那样的数量,而且在前些年树木的大面积砍伐下,大熊猫(野生)即使在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下,也只能是缓慢增长,维持一定的种群数量。虽然在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CUN)将大熊猫的濒危等级由濒危上调至易危,但其实从大熊猫的生存环境来看,它们依然没有达到真正“易危”的等级,依然属于容易灭绝的物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358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