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大熊猫分布区内的猛兽锐减大熊猫会孤独

公益中科 https://auto.qingdaonews.com/content/2018-06/26/content_20140182.htm

“为了保护大熊猫而建立的保护区,也像伞一样庇护了与大熊猫同域生活的动植物,但对大型食肉动物而言,结果不尽如人意。”8月5日,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科研教育处副处长古晓东告诉记者,他最近参与的一项研究发现,过去数十年间,野生大熊猫分布区内的大型食肉动物种群急剧减少。这一研究成果日前在《自然-生态与演化》(《自然》杂志子刊)上发表,作者之一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李晟提醒,不应过度依赖于单一物种保护策略来保护某地区的生物多样性。

在生态系统相对完整的保护区,大熊猫的“大邻居”——大型食肉动物缘何减少,将带来怎样的影响?如何应对?记者采访了相关人士。

惊变

保护区内豹狼豺数量急剧下降

保护“国宝”,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建立了67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其中46个在四川。

“6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都分布在自然保护区内。”古晓东说,长期以来,保护区内因为有严密的保护措施,大熊猫以及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的其他野生动植物也得到了较好的恢复,但不包括大型食肉动物。

得出这个结论有科学依据。研究团队收集了—年间,大熊猫分布区内73个自然保护地(包括66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红外相机监测数据,覆盖大熊猫分布区5大山系(秦岭、岷山、邛崃山、相岭、凉山)。

数据显示,大熊猫分布区内目前生活着豹、雪豹、狼、豺等4种大型食肉动物,其中豹、豺与大熊猫比邻而居,狼和雪豹则生活在更高海拔的地方。

“其实,历史上大熊猫还有一种猛兽邻居——虎。但遗憾的是,早在20世纪60年代,老虎就已经在大熊猫分布区内灭绝了。”李晟坦言,上述4种大猛兽情况不容乐观。“相比20世纪中期,已经有95%的豺、81%的豹、77%的狼、38%的雪豹在保护地内消失,现存者主要集中在秦岭中部自然保护区群和邛崃山系自然保护区群。”

他们的研究显示,豹、雪豹、狼和豺已经在相岭和凉山两个南部山脉地区功能性灭绝(指某个或某类生物在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减少到无法维持繁衍的状态),而且它们在秦岭、岷山和邛崃山中也极难拍到,卧龙国家自然保护区是唯一保有这四种大型食肉动物的大熊猫保护区。

“上世纪90年代初期还能经常见到豹和豺,但90年代中期就很少见到了。”保护区附近居民说。

探因

可能与其生存空间小、被猎杀、疾病等有关

“大邻居”们缘何锐减,近乎消失?由于缺少研究和记录,专家们只能推测原因。

其一是生存空间小。古晓东说,一只成年大熊猫的家域在5-13平方公里左右,而大型食肉动物的家域可能超过平方公里。

“大型食肉动物的活动范围大,要有更多猎物,才能吃得饱。不像大熊猫,从食肉进化为‘吃素’,并以横断山最常见的竹子为主食。”他据此分析,大熊猫保护区的划分并未充分涵盖大型食肉类动物生活的区域。

此外,曾经的人类活动也可能对这些猛兽带来了不利影响。古晓东说,保护区建立前,甚至保护区建立后到上世纪80年代野生动物保护法实施以前,人们普遍把雪豹、豹、豺、狼等当作害兽,大肆猎杀,加之破坏森林,导致种群崩溃。“我们分析第三次和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发现,大熊猫分布区内的大中型食草动物,以及中小型食肉动物都得到了较好的恢复。据此推断,大型食肉类种群崩溃的可能性很大。”

“过去10年间,人类在大熊猫分布区内记录到豺的次数,只有4次。”李晟和同事也比较赞同古晓东的分析。他以豺为例论证:豺是集群行动的食肉动物,因为捕食家畜较多,跟老百姓更容易发生冲突。过去人们对付豺最常用的办法,就是投毒。一群豺猎到一头牛,这顿没吃完留着下顿吃。人们偷偷把毒药下进剩肉里,一次就能消灭一个家族的豺。

此外,他还指出,这些猛兽的消失,还可能与家养动物传播的犬瘟热、狂犬病等烈性传染病有关。

针对大熊猫保护区内大型食肉动物的减少这一现象,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都表示值得警惕,因为健康的生态系统需要维持一个完整的食物链。“大型食肉动物多处于食物链顶端,它的减少将带来下游关联物种增多,造成生态系统失衡,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健康。”古晓东说。

谋策

实施物种重引入计划,拯救保护区内大熊猫的“大邻居”

“要说只保护大熊猫没有保护这些食肉动物,也是不公平的。”李晟举例说,在没有大熊猫保护地的华中华东大部分地区,这些大型食肉动物几乎已经完全消失,而生存现状较好的雪豹,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大熊猫保护地。

他建议,在今后的保护规划中,可以考虑建立更大面积的保护地,还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448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