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绣传统针法绣片展成博开展,这幅文君熊
82件展品、43种基本针法、26种蜀绣独有的“衣锦纹针”,蜀地首次蜀绣传统针法的系统性展示。重磅展出蜀绣大师彭世平的作品《文君熊猫》,曾获得年世博会金奖,为三异绣开山之作。中秋、国庆双假期的8场密集讲座与社教活动,亲身体验蜀绣的精巧与雅致。
9月21日-10月8日,成都博物馆在五楼公共空间为广大观众奉上一场小巧精美的展览“千针万线一缕丝——蜀绣传统针法绣片展”。本次展览收集整理了蜀绣不同流派的代表性传统针法43种、蜀绣独有的衣锦纹针26种,向观众展示蜀绣精妙技法的奥秘。昨晚7点,展览正式开幕。
蜀绣“秘笈”——抽丝剥茧看针法
“蚕以蜀为盛,故蜀曰蚕丛,蜀亦蚕也”。
西汉著名文学家扬雄曾经在《蜀都赋》中写道:“锦布绣望,芒芒兮无幅”“挥肱织锦”“展帛刺绣”,描述了蜀地的织锦刺绣业的繁华盛景。
蜀绣的传承自此从未中断,并逐渐形成严谨细腻、光亮平整、浑厚圆润的独特风格,以明丽清晰的色彩,精湛细腻的针法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成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
作为四川乃至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蜀绣早已为国人所熟知。但作为最古老的绣种之一,蜀绣针法的精密机巧却复杂得难以想象,虽享有“穷工极巧”的盛誉,但人们却不知究竟好在哪里、难在何处。
本次展览特地邀请15位蜀绣代表性传承人,为展览量身定制了数十幅针法绣片,高深难懂的专业名词如“齐针”“接针”“晕针”“沙针”等,纷纷以清晰明了的花、鸟、虫、鱼等实物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
除此之外,蜀绣最为独特的“衣锦纹针”也一同亮相。这种古老针法通过刺绣模仿织锦纹样和纱线肌理,主要用于人物服饰等装饰图案,本次展出的26幅绣片,更是“衣锦纹针”在蜀地首次系统性地集中展示。
“鼻祖”再现——飞针走线三异绣
本次展览中,蜀绣大师彭世平的《文君熊猫》格外显眼。《文君熊猫》曾在年北京举办的首届世界博览会上获得金奖,是三异绣的开山之作。
所谓三异绣,即异形、异色、异法,在一张绣布的两面用不同的颜色不同的针法绣不同图案,难度巨大。这幅工笔风格的作品,一面是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为卓文君弹琴的场景,一面是一对憨态可掬的熊猫在玩耍。
作品细腻至极,连文君相如的指甲血色都具有浓淡变化,十分逼真。而文君的锦裙鲜艳生动,正是“衣锦纹针”的灵活运用,通过刺绣创造出真实锦缎的逼真效果。
背面的熊猫也不简单,它的技法采用了蜀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丝毛针”技法。丝毛针是由彭世平的父亲——新中国第一位蜀绣国家工艺美术大师彭永兴发明,弥补了之前蜀绣熊猫毛色只光洁不蓬松的遗憾,一举让熊猫的毛层次分明、鲜活真实起来。
今年中秋、国庆两个假期里,主办方特地邀请了8位蜀绣代表性传承人为观众深入解读蜀绣。大师讲座与观众分享鉴赏蜀绣的方法和思路,现场教学则教大家从简单的图案绣起,学习如何配色、如何分线、如何扎针,做一把属于自己的蜀绣团扇。
成都商报记者谢礼恒(作品图由成都博物馆提供)
编辑敬玲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5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