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宝大熊猫的知识

许多人被这种生物的可爱征服,它是山中的“竹林隐士”,也是国际上的“外交宠儿。它是中国的一张“可爱名片"。

大熊猫的演化历史可以追溯到万年前,同时代的剑齿象早已灭绝,而大熊猫却延续至今。大熊猫为中国特有,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被带到西方的几只大熊猫,一时间成为动物明星。而在上世纪80年代,在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地中国西南岷山和耶峡山系,许多竹子大面积开花枯死,整个社会对大熊猫的未来感到悲观。西方著名博物学家Schaller博士,在上世纪90年代出版的《最后的熊猫》,将这种论调推向极致。

大熊猫果真走到演化历史的尽头了吗?这个问题困扰着原南充师范学院的一名学生,年,20岁的魏辅文第一次走进岷山山系南麓的大熊猫栖息地。此后30多年,他的名字都与大熊猫绑在一起。他发现了这种生物,除可爱之外的许多特质。比如大熊猫很“懒”,与其他食肉类动物相比,大熊猫的巢域面积较小,活动也相对稳定。它们在巢域内,除了觅食就是休息。每天用于休息的时间可占1/2以上,单次的休息时间最长可达2~3小时。这令人羡慕的生活节奏,与大熊猫的演化特性密不可分。

作为大熊猫几乎唯一一的食物资源,竹子低营养、低能量。较小的活动范围及长时间的休息,可为大熊猫有效节约能量消耗,从而适应竹子这类低能量的食物资源。传统观点认为,大熊猫以竹子为生,是导致种群衰退和濒危的重要因素。其实不然,研究表明,在长期演化中,大熊猫对竹类资源已经产生功能、生态、行为、生理及遗传适应。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大熊猫濒危?通过分子粪便学和景观遗传学方法,魏辅文及其团队认为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是主因。快速的人口增长及逐渐加剧的人类活动,严重影响其生存与繁衍;大规模的森林采伐,道路修建及沿线的经济开发,阻碍了大熊猫的自由扩散与基因流;还有人直接捕捉、盗猎野生大熊猫。

可喜的是,在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一系列保护措施下。大熊猫数量逐渐增长,栖息地面积也在逐渐扩大。年9月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正式宣布将大熊猫的受威胁程从濒危降为易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627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