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的保护遗传学和演化生物学研究

北京手足癣医院那里好 http://pf.39.net/bdfyy/bdfyw/210707/9152858.html

作者:黄姤

说起“冰墩墩”这个名字,想必大家一定不会陌生,今年北京冬奥会就是用它作为这一届运动会的吉祥物,由于这个小家伙实在是太可爱了,让全世界的人民都“为墩疯狂”,甚至一度出现了“一墩难求”的稀缺情况,你是不是其中之一呢?

尽管大熊猫深受我们每一个人的喜爱,但是关于大熊猫的生物学知识我们却知之甚少,乃至对它们产生了一些误解。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一直到现在曾一度认为大熊猫的种群数量在一直持续下降、遗传多样性受限制、繁殖能力有限以及只吃竹子等一些生物学特征的问题,甚于认为大熊猫已经走到了演化的尽头,即将面临种群灭绝的风险。当然这些都是我们对大熊猫的误解,通过以下四个问题,为大家科普一下大熊猫的实际情况:

种群数量衰减;

遗传多样性贫乏;

繁殖能力弱;

不适宜进食竹子;

图源:网络

种群数量衰减

种群数量指的是大熊猫现存的数量有多少只,这个问题首先要从大熊猫种群数量调查开始说起。统计大熊猫的数量不是去野外实地盘它们的个数。它们是常年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的“竹林隐士”,在野外是很难见到大熊猫的,识别大熊猫当中的每一只个体主要是通过它们的排泌物--糞便。

大熊猫的粪便可以清楚看到是一节节的,咀嚼消化后排泄出来的残余物叫做“咬节”,而咬节的长短是与大熊猫的年龄有着必然的联系:

咬节长的代表年龄是比较大。

咬节短的代表年龄是比较小。

图源:网络|图解:大熊猫的粪便(左)

经过整合大量的大熊猫粪便,结合每团粪便相隔的距离,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也就是可以识别出它们当中的每一只个体:

假如两团粪便相隔的距离超过了1.5公里,那么就判定这是两只个体;

假如两团粪便相隔的距离在1.5公里以内,那么就判定这是一只个体;

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当咬节的长度相差大于2毫米时,也可以判定为这是两只个体;

沿用以上的判定方法,我国对野外大熊猫的种群数量开展了4次全国大调查,调查间隔的时间是10年多一次,这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被调查过4次的物种。

第一次调查的时间是-年,一共发现了只;

第二次调查的时间是-年,一共发现了只;

第三次调查的时间是-年,一共发现了只;

第四次调查的时间是-年,一共发现了只;

从上面调查的数据可以知道,年至年间大熊猫的数量急剧下降了将近一半,也就是第二次调查的结果,造成了人们对大熊猫的误解,认为它们出现了种群衰退的情况。事实上,造成它们数量减半的主要原因是这11年间有大面积的森林受到了大量的采伐,大熊猫的栖息地减少,直接导致了数量的急剧下降。

但是在第三次和第四次调查的结果显示大熊猫的种群数量是在一直持续增加的,这是因为年长江发生了大洪水之后,开始实行禁止森林采伐工程,森林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大熊猫的栖息地也恢复了,因此它们的种群数量也增加了。

图源:网络

咬节长度小于2毫米的,并且每团粪便相隔的距离在1.5公里以内的,就一定是一只大熊猫个体吗?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这是调查大熊猫种群数量的一个保守估计数量。

基于现在的科学水平,想要得到确切的种群数量,可以用「分子粪便学」这项分析技术来完成,所研究的对象大熊猫的粪便是有一层薄薄白色粘液的,这是它们的肠道粘液分泌后所留下的,肠道粘液里含有大量的脱落细胞,这些脱落的细胞会伴随大熊猫的粪便排出体外。既然有了细胞那就意味着可以从中提取到大熊猫的DNA,从而鉴定出每只大熊猫的个体。

举例说明:

在四川王朗自然保护区采集到的份大熊猫粪便样品,经过「分子粪便学」的技术分析后,鉴定的结果是66只大熊猫个体。但是第三次大熊猫数量调查使用的是传统的“咬节”判定法,结果鉴定出四川王朗自然保护区这个调查点的数量是27只个体。由此可见,分子粪便学是比传统的咬节判定法的个体数量要高的,足足多出了39只。第四次调查的数量有只,但是野生大熊猫的实际数量是超过只的,所以说传统的判定法是大大地低估了野生大熊猫的数量,同时也证实了大熊猫种群数量确实是在持续增加的。

图源:网络

遗传多样性贫乏、繁殖能力弱

近亲繁殖会导致遗传多样性下降,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会存在一些不良的基因,一旦近亲繁殖就会出现更高概率的纯合,遗传的基因会存在一定缺陷的,所以遗传多样性低会给种群的发展带来局限性的,造成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相反遗传多样性高就意味着种群有更大的演化潜力空间,适应用进废退的生存法则使得种群的演化会更加优越。

既然大熊猫的数量比教稀少,那么它们的遗传多样性也低吗?

答案是否定的。

胡仪波先生以及他的团队通过研究大量的样品来解释了大熊猫遗传多样性这个问题,他们分析了只野生大熊猫的遗传信息,得到的结论是大熊猫与北极熊、眼镜熊等一些熊类动物相比,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是高于这些熊类的,这表明了大熊猫具备较高的演化潜力。

图源:网络

误解其中之一认为大熊猫的繁殖能力弱,它们的演化已经到头了,真的是这样吗?

答案是否定的。

我国圈养的大熊猫有只,圈养的大熊猫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可以避免近亲繁殖,维持它们的遗传多样性,让它们更加接近野外大熊猫的质量。

造成误解主要是因为圈养的大熊猫在繁殖过程中存在的“三个繁殖问题”——发情难、配种受孕难以及幼崽存活难。

但是真实的情况并不是这样的,动物园里圈养的大熊猫已经克服了“三个繁殖问题”。由于野外大熊猫幼崽生活的环境与圈养的不同,因此存活难这个问题也是不同的,野外大熊猫是很难抚育双胞胎的,因为它们并不会像其它熊类那样冬眠,每天都在山林里爬走,觅食的时候母熊猫只会照看一只幼崽,而另外一只幼崽一旦跟不上母熊猫,那么这只幼崽将会被遗弃。与野外的大熊猫情况类似,圈养的大熊猫同样也是不能抚育两只幼惠的,但是动物管理人员采用轮流喂养双胞胎的方法:每天让母熊猫喂养一只幼崽,另外一只由动物管理人员人工喂养,通过人工轮流获取母乳喂养的这种方法,幼崽的存活率大大地提高了,所以幼崽存活难这个问题在动物园里被克服了。

既然圈养的大熊猫可以成功繁育,那么野外的大熊猫又是怎样的呢?

答案是肯定的。

野外大熊猫的求偶、交配、产崽、育幼等行为都是非常稳定、正常的。在繁殖的季节时,一只雌性大熊猫通常会吸引到多只雄性大熊猫的靠近,当雄性大熊猫聚集在一起时,雄性大熊猫就会为了得到优先交配权而互相打斗,打斗的结果一般都是体型较大的、身体强壮的一方获胜,战利品是优先交配权,败下阵来的大熊猫,身体和脸上都会伤痕累累,恰恰是这些伤痕为红外相机区分出每一只大熊猫个体提供了依据。

大熊猫的发情期是在三四月份,母熊猫一般怀孕五个月后在八九月份产下幼崽。大熊猫不会有北极熊或棕熊的冬眠行为,事实上北极熊或棕熊的幼崽是在冬眠期的日子里长大的,冬眠期过后幼崽已经完全可以独立爬行了。

但是大熊猫幼崽的成长主要是依靠母熊猫的抚育,大熊猫通常只会抚育一只幼崽,等到幼崽长到十八个月或三十个月的时候幼崽已经长大成年了,此时母熊猫就会将它们赶出家门,让它们自立门户,从此就分道扬镳,甚至一辈子都不会再相见,因此我们在野外看到独自生活的大熊猫幼崽通常都是健康的,从求偶、交配、产崽、育幼等方面反应出野生大熊猫的繁殖能力并不弱。

图源:网络

“演化尽头论”的最后一个论点——大熊猫不适宜吃竹子?

答案是否定的。

虽然竹子是一种低营养、高纤维的禾本科植物,但是大熊猫从竹子当中获取的营养足够维持大熊猫的生长发育所需。

大熊猫在多方面演化出了良好的适应能力,在身体构造方面它的熊掌有一个称为伪拇指或者第六指的特殊结构,它是由大拇指侧的一块小骨头膨大形成,从而可以跟大拇指进行有力的对握,能够敏捷地将竹子牢牢握住,更加容易撕扯竹子上的竹叶。在所有的食肉动物种群里,仅仅只有大熊猫和小熊猫拥有伪拇指,而其他的食肉动物都没有有力抓握东西能力。

因为大熊猫的脸颊附着了发达的咬肌,所以它们的头部是一个毛茸茸的的圆脑袋,发达的咬肌有利于咀嚼,配合宽大而平坦的日齿便更加容易碾磨竹子,让大熊猫可以轻松地消化掉竹子。因此大熊猫在形态上已经演化出对吃竹子有很好的适应能力。

竹子是一种营养很低的食物,大熊猫为了能够获取足够的营养,在食物充足的情况下,它们会优先挑食竹子最有营养的部分,营养价值最高的竹笋;在食物不充足或者没有竹笋的情况下,它们也是会挑食刚刚生长一年左右的嫩竹叶和竹竿,新生的嫩竹叶和竹竿的营养价值都是很高的;而那些已经生长了很多年的老竹子,大熊猫基本上碰都不会碰,因为年老的竹子基本上都没有什么营养。

图源:网络

大熊猫从不冬眠,冬季如何维持恒定的体温?

覆盖着大熊猫的毛皮足于让它们在寒冷的冬季里维持恒定的体温,虽然我们家里养的猫和羊体表都覆盖着毛皮,但是猫和羊的毛皮是很稀薄的,但是大熊猫的毛皮要比猫和羊的厚很多,浓厚的毛皮会阻隔大熊猫的体温散发,起到了非常好的保暖作用,同时浓厚的毛皮会使得大熊猫的体表温度变低,让体表的温度接近于寒冷的空气,这就是大熊猫能够维持恒定体温的秘诀。

在陡坡上、稠密的竹林和灌木丛中是很难看见大熊猫踪迹,它们主要活动在一些广阔的山林和平缓的山坡上,选择这样的栖息地是主要是为了节约能量,这也是大熊猫身体维持恒定体温的策略之一。

无论是野外或者是圈养的大熊猫,它们每天消耗的能量只有自身重量的37%,与树懒和考拉相比,37%是接近于树懒的,但是却比考拉低,因为树懒和考拉都是移动很缓慢的动物,自然它们每天所消耗的能量是很低的,然而野外的大熊猫每天都穿梭在山林中,圈养的大熊猫又是很好动的,因此大熊猫每天消耗的能量与树懒相近,比考拉低,说明了在节约能量上大熊猫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图源:网络

大熊猫行动是很迟缓的,平均每天移动的距离不会超过米,行动一小段距离后就会原地休息,一天当中有一半的时间,它们都会用来休息,而另外一半时间它们都在进食,这样子的做法就是为了尽量地减少能量消耗。

竹子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其他哺乳动物包括我们人类在内,都是没有办法消化纤维素的和半纤维素的,大熊猫却可以轻松地消化掉,因为它们的肠道里有一种纤维素酶蛋白蛋,其他哺乳动物缺少这种蛋白质。

大熊猫的肠道里有一种梭菌微生物分泌出纤维素酶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可以溶解掉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并且转化为营养提供给大熊猫;此外它们的肠道里还有一种丁酸梭菌微生物分泌出丁酸盐脂肪酸,这种脂肪酸可以增强磷脂类的合成代谢,这给大熊猫生长的需求和机体发育所需的营养提供了保障。

大熊猫通过挑食的方式,减少能量的流失以及形态上和消化系统的演化,表明它们已经完全适应从竹子中获取充足的营养,成为唯一一种进食竹子的物种。

图源:网络

既然大熊猫只进行竹子,那么竹子大规模枯死会不会造成食物短缺?

因为竹子偶尔也会发生大规模开花而枯死的自然现象。竹子是禾本科植物,也会开花、最后整株枯死,但是竹子一般都是40-60年才开一次花的,开花的周期比较长,所以竹子大规模开花的场景是很难见的,即使是寒冷的冬天,竹子也是绿葱葱的,大熊猫不会为食物而犯愁。

但是竹子大规模开花的现象确实有发生过,例如四川邛崃山系和岷山山系在-年间,大面积的森林地受到了采伐,又遇上罕见的竹子大规模开花,造成了大熊猫的食物短缺,最终损失了多只大熊猫,从此大熊猫的命运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353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