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5却只有700人看过,这档教育综

中科医院曝光 http://m.39.net/pf/a_5131646.html
中科医院曝光 http://m.39.net/pf/a_5131646.html

综艺和人文相结合的节目,这两年越发频繁的出现。

《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通过请明星、卖萌耍宝,试图让观众更进一步领略中华国宝不朽的价值与魅力;

《爸爸去哪儿》、《妈妈是超人》则借由明星带娃引导大家探讨亲子关系和亲子教育;

《朗读者》、《信中国》有意无意地唤醒大家阅读的兴趣。

还有芒果台新节目《少年说》,向大家展现了中国少年最鲜活、真实的一面。(版权争议我就不再赘述了)

相比这些被大众熟知的节目,今天这个安利对象显得有些凄凉——

《同一堂课》

豆瓣8.5的分数算得上今年综艺前十了,可眼看着评论人数却只有不到八百人。

那这个节目到底是做什么的?

官方简介里是酱紫写的:《同一堂课》是一档原创文化公益类节目,在三天时间里,每个受邀的知名学者或艺人,化身为临时“代课老师”,在两岸三地不同特质的小学,为学生们上数节语文课,以探索语文教育的可能性。

听到语文课身体莫名抗拒,回忆一下我的学生时期,最不喜欢上的非乏味的语文课莫属。

印象中的语文课,老师多半是操着一口塑料普通话,没什么感情地通读一遍课文、念一首诗。

然后学生们一起扯着嗓子吼,声音震得整个教室都在抖!

就是镜头下记录的那样,老师控制不住场面。

读书声堪比“声化武器”。

语文课成了比嗓门大赛,变了味儿。

并且,在很多学生甚至一部分老师眼中,除了分数之外,语文似乎是可有可无的存在。

小的时候仗着自己语文成绩不错便不觉得有什么,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慢慢发现语文教育的重要性,识字、写文只是其中一面,人生应该懂得的基本道理也极其重要。

我们常常说自己重视教育,的确,“学位”、“小升初”、“课外班”、“毛毯中学”等等词汇几乎充斥了我们生活的日常。

但是我们却不曾公开讨论过课堂应该是什么样的,我们鲜少关心孩子们上学是否开心,也很少考虑现在的教育方法是不是真的合适。如今看到有这样一个探讨语文教育的节目出现,我还是蛮欣喜的。

但是三天的时间怎么教?教什么呢?《同一堂课》里22位嘉宾都有各自的法子。

孟非跑去台湾屏东县某小学代课,教李白的诗。可当他问到李白时,孩子们却表现出不在线的状态,让我们看到两岸所存在的文化差异。

如何化解“代沟”?孟非把李白比喻成台湾的周杰伦,让他们更具象化地明白李白在诗坛的地位,用耳熟能详地成语拉近孩子与李白的距离。

当然,讲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不是重点,他的目的是想通过诗词学习,挖掘孩子们的创作力。

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竟然有小朋友用rap唱出了重庆,完全不输专业团队。

把兴趣和课堂结合,孟非觉得这样的形式很符合孩子天性,在创作中学习,他们会终身难忘。

同样是以李白为引子,在山东济南代课的张大春老师想要用三天的时间,让孩子们创作一首五言诗。

估计很多人都跟这位正牌老师的表情一样,简直天方夜谭嘛!

但张大春心中抱有期待,于是当孩子们泛舟在大明湖畔,他一点点引导他们发现。

事实上还真的是不能小看孩子们,短短几分钟就有人想到了“四面八方都是风”,立马给七言诗定了调。

来看看最终的成品:

四面八方都是风,行舟西向水流东,荷枯舟浅浮云散,柳隙之间声不穷。

游玩观赏到的景致都涵盖其中,画面感十足。

对于孩子们来讲,创作的过程会给他们带来成就感。

而对于张大春来说,这个创作结果更加印证了他的想法:实际上手要比听有效百倍。

当孩子们投射到一个角色时,他们会感受到教室是个不一样的环境。如此若能导向更加高效的学习目标,那这种教学方式便大有可为。

蒋雯丽则选了萧红的《祖父的园子》,她说这篇文章正好勾起了她儿时在祖父家生活的记忆。

十二岁之前一直跟祖父住在一起,蒋雯丽对老人的感情不免浓烈。在她看来,孩子们应该对自己的爷爷奶奶等亲人有一个更好的了解,亲情的东西不能丢。

写作文、画族谱、种树,都是一种对亲情的追根溯源。

当然,对这个年纪的孩子来讲,或许还不能清楚的理解蒋雯丽的用意,可蒋雯丽觉得只要能在他们内心种下一棵种子就好。

在蒋雯丽的教课内容中,还有一个有趣的环节,就是让学生去户外模仿小动物。

之所以有这个想法,是因为她发现现在的孩子越来越宅,三点一线的生活让他们身在世界却不懂感知世界。

她渴望孩子们能够在户外模仿中释放天性,找到自我。

另一边作者麦家则选择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以往老师讲这篇文章都是怎么讲的大家还记得吗?

反正我是没见过像麦家这样的:让孩子们自己画百草园的平面图。

好好的百草园成了百乐园,熊猫、树袋熊、琵琶、二胡,甚至还混进来一只龙猫!!!

但小孩子不就应该这样吗?释放天真,发挥自己的脑洞。

而麦家选择鲁迅的《百草园》也不是胡乱选,因为在他眼中鲁迅的文章那么有层次,有内容,得益于鲁迅观察的智慧。

而他也想让学生们学会观察生活,所以户外教学自然也在他的“菜单”里。

事实证明,这堂课很生动。

如果让你听京剧,学京剧,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枯燥又困难!

然鹅面对小学生,王佩瑜有自己的办法,她让孩子们学习京剧表情包。

喜、怒、哀、乐这些生活中常见的表情在京剧中会有什么说法呢?光是脑补一下就觉得有趣。

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王佩瑜就是想在无形中向孩子问传达中国人崇尚的理念、价值观,也给他们一个机会,去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后来王佩瑜又把课堂转移到了上海京剧院,让大家亲自体验京剧的魅力。

孩子们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要去的行当。

然后有意思的地方来了,这个小男孩前面还信誓旦旦地说自己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可是后面经过了学习之后,发现自己真的不合适。

发现问题之后,他也及时放弃并改变方向,而不是一条道走到黑。

就像王佩瑜说的:有时候你自己喜欢,不代表你就可以演这个行当。

其他老师,像濮存昕,到了国家级贫困县,教孩子们戏剧,不仅仅是因为有趣,他更想给那些从没看过戏剧的孩子们带去艺术的种子,给他们启蒙,让艺术在他们心中落地生根。

杨祐宁画出“抽象派”蓝鲸,被学生们无情吐槽“这是什么动物”;在汇报节目的表演中被同学“整蛊”,只为让学生记住课文《曹冲称象》。

所有的代课老师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让课堂变得有趣,而孩子们的表现也证明了,语文课原本可以不枯燥,也不只是抄写、背诵。

在这个课堂上,我们能看到孩子们最真实的一面。

他们上课会打哈欠,会偷吃东西,会吵吵闹闹。

偶尔开开脑洞,天真的以为李白是因为被赶出家门才创作了《静夜思》。

老师说“春眠不觉晓”,他们也会接“处处蚊子咬”。

作为小孩子,他们也会有烦恼。

留守小女孩会在玩耍中不经意问徐帆会不会孤独;

短发女孩会因为别人的嘲笑而自卑;

女生会因为同桌的欺负而哭泣,男生会因为同学的孤立而难过。

这些是很多小朋友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而老师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呢?

《同一堂课》里代课老师们循循善诱地引导孩子们破除了心结,学着打开内心,容纳爱接受爱。

有人想要“单打独斗”时,蒋雯丽也给他们上了一堂叫“团队”的课。

课堂,不应该止于传授知识,还应该延展到课堂外,让孩子获得心灵体验,帮助学生成长。

而对于这样的教学,有些人提出了质疑。

比如应试教育下这样的教学方式会不会过多占用孩子的时间,以至于忽略其他科目?

比如各位老师的户外教学是否有实现的合理性?

在我看来,教育方式的改变确实需要考虑很多问题,但当下《同一堂课》只是给我们打开探索教育模式的大门,让我们能够有意识得分出更多的精力给到教育。

节目也存在缺憾,时长和剪辑的关系,让课堂浓缩过度,很多时候都是断断续续不完整。

但不管怎样,至少这是一次勇敢尝试,我们理所应当给他们更多的鼓励才是。

最后引用节目里的一句话:“我们来日方长!”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577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