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清华景观学系研究生风景园林规划
-概况-
年6月9日下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研究生《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三、四)》课程终期评图在王泽生报告厅顺利举行。本次课程选题为“从国家公园到公园城市:成都‘全域保护利用’规划研究”。汇报全程由清华大学景观学系刘海龙老师主持,有包括6位评图嘉宾、3位任课教师、25位选课研究生及十多位来自各院系学生的共约40多名师生现场参与评图。
全体师生合影
刘海龙老师首先介绍了到场的评图嘉宾: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监测评估中心副主任王澍、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郑曦、全球环境研究所(GEI)项目经理彭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教授李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乡规划系助理教授袁琳、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助理教授史舒琳。刘老师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随后对本学期studio课程的背景和要求做了简要介绍与回顾。
刘海龙老师欢迎各位嘉宾
汇报正式开始,6个小组依次进行了成果汇报。每组汇报30分钟,之后嘉宾针对各组方案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各组同学也就嘉宾提问进行了出色的回答。
小组汇报现场
嘉宾点评环节
“国家公园”与“公园城市”都是当下国家与行业的热点话题。嘉宾们对基于此背景所开展的成都“全域保护利用”研究及各组所提出的方案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也从各自的专业与工作领域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看法与建议,点评过程中不时引发了犀利而激烈的讨论。整体汇报直到下午8时左右才结束。最后每位评图嘉宾和课程任课教师刘海龙老师、庄优波老师及赵智聪老师分别对汇报成果进行总结,对同学们一学期的学习与研究成果表达了充分肯定,也对未来的职业发展与终身学习提出了期望。
嘉宾寄语
刘老师做本次汇报总结
-课程简介-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公园城市理念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通过绿色空间体系与生产生活生态的渗透融合,使城市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成都作为全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城市之一,不仅包含部分大熊猫国家公园的范围,还有数量众多的各类型保护地,开展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探讨“全域保护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课程重点研究如下问题:
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出发,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构建对公园城市建设将产生什么影响?
在公园城市的“城-郊-野”不同层次上分别应该“保护什么”、“利用什么”以及“如何协调保护与利用”?
“全域保护与利用”目标在市域、片区到场地不同尺度上,尤其在“西控”“东进”战略中如何落实并指导开展具体的规划设计?
-成果展示-
第一组
“求解”自然:大熊猫国家公园龙溪虹口片区生态智慧研究
小组成员:李可心、杨滢、杨子齐、戴明辉、赵逸龙
方案简介:
大熊猫国家公园龙溪虹口片区是岷山、邛崃山大熊猫种群交流的关键节点、孤立小种群保护的热点区域,同时也是成都国家公园与公园城市融合的起点、区域生态、乡村、文化旅游的十字交点。规划将其定位为“中国生态智慧展示窗口”,综合运用斑-廊-基生态格局、“三生”系统论思维、生态修复与生境营造、社区共荣与可持续发展等生态智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针对现状外围保护不足、功能布局割裂、社区发展受限、访客体验不足问题,规划提出“内外统筹、系统保护”“区域联通、生境补丁”“融合渐进、功能互补”“多维渗透、生态富民”“教育为核、内外互补”五大策略,最终完成了片区总体与专项规划及节点设计成果。
大熊猫国家公园龙溪虹口片区(第一组提供)
第二组
原生秘境——大熊猫国家公园鸡冠山乡片区规划
小组成员:范博俊、陈步可、刘嘉祺、戚晓慧
方案简介:
大熊猫国家公园鸡冠山乡片区位于四川省崇州市,该区域海拔米以上的高中山区占38.4%,森林覆盖率高达95%,动植物资源丰富,整体开发强度低,原有生态环境保持相对良好。但片区当下面临如下困境:①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矛盾突出,场地内原有生产活动如水电、矿山等对大熊猫栖息地造成了一定威胁;②国家公园内存在管理空缺;;③自发型户外活动缺乏有效管理,同时国家公园生态体验与科普教育功能缺失。规划希望能保持场地原生秘境的特色,以保护第一、均衡布局、梯级利用为原则,合理控制开发强度;以原生资源禀赋为依托,打造环境教育基地;以生态优先为原则,助力康养产业发展,平衡经济发展、社区发展和环境保护;完善国家公园边界管理体制建设。
大熊猫国家公园鸡冠山乡片区战略规划(第二组提供)
第三组
ECOS+——“城-郊-野”综合保护利用样带大邑模式探究
小组成员:宋洋、陈雪纯、周绮文、蒋晓玥
方案简介:
在成都全域尺度,经前期分析与评价提出“PUS+”战略,以保护利用图谱为基础进行全域分区规划;在西控尺度下,基于针对性研究提出“ROS+”战略协调保护利用冲突;作为西控的典型代表,进一步提出基于ECOS+理论的大邑片区战略,主要从资源保护与游憩利用两方面展开详细分析,根据评价结果将保护需求和利用程度分级,构建矩阵并进行空间类型划分;在此基础上制定片区整体功能分区,并以安西走廊连接沿线的核心游憩区域,打造“城-郊-野”全方位、多梯度的综合保护利用协调样带。最后重点针对西岭雪山存在世界遗产、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与森林公园等各类保护边界叠加的问题,展开6种规划情景比较分析,并选择最优方案完成总体规划与节点设计。
基于ECOS+游憩策略的大邑片区战略规划(第三组提供)
第四组
遗产复兴——都江堰核心灌区农业文化遗产规划实践
小组成员:俄子鹤、林松栩、王建鹏、岳超
方案简介:
通过对成都历史脉络的分析及现状关键资源的提取,基于成都历来以水兴城的特征,发现现有保护体系当中未对都江堰灌区遗产形成强有力的保护。因此,在全域层面,强调通过整合现状遗产资源,挖掘农业灌区遗产价值,实现全面的遗产复兴。在片区层面,总体结构为“两核、两带、五区”,相互渗透,保护与利用协同:两核为重点林盘保护核心、核心林盘保护利用核心;两带为沿成灌高速形成特色城镇-场镇发展带,沿沙西线分布特色农业和手工艺文化产业带;五区为传统农耕文化体验区、现代农耕文化示范区、林盘风貌/川菜文化展示区、传统林盘工艺体验展示区、林盘文化门户区。最终节点设计层面重点恢复核心林盘优秀格局,保护传统农耕模式,提升林盘生态功能,展示林盘农耕文化。
林盘保护与利用梯度分析(第四组提供)
第五组
水境之都——成都公园城市的东进探索
小组成员:王茜、胡昳伶、黄靖雅、庞瑞瑞
方案简介:
规划片区是沱江出龙泉山进入成都东部片区的第一门户,拥有以淮州新城为中心山环水抱的地理格局,既是成都市东进战略的北部发展轴,也是东部山水生态本底最好的地方。未来这里将面临东进战略的高度开发利用与自然山水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因此希望以生态保护与修复为先,减少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冲击,构建以沱江为生态廊道,龙泉山为生态屏障的生态保护格局,建立由城市到郊野的蓝绿网络和公园体系来保护生态和文化的重要核心区域,为未来东进城市保护性发展的新模式做出探索。
生态博览新城战略规划(第五组提供)
第六组
感知野性——重塑龙泉山城市荒野之境
小组成员:安吉星、陈路遥、吴泽瑜、王争艳
方案简介:
龙泉山已经成为连接成都中心城区与东部新城发展的重要纽带,同时也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规划希望恢复龙泉山的生境系统,提升生物种质资源水平,将自然保留并传承下去,因此提出了规划目标——体验荒野:龙泉山体验式城市荒野公园;并在生态、连接、发展三个方面形成应对策略:生态,强调对生态本底修复编织,并应用分级保护圈层结构;连接,强调恢复自然廊道以及人与自然的廊道;发展,强调自然、风景资源与绿色产业共同营建城市荒野IP。
龙泉山体验式城市荒野公园战略规划(第六组提供)
供稿:景观学系
摄影:李傲雪
编辑:许宁婧
来源: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本文资料来源网络,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尽快处理。
联络、投稿、投诉
请加小编
投稿邮箱:jianzhumingyuan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1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