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部成都故事在Minute国际短片节

「本文来源:成都商报红星新闻」

成都,作为一座有深厚历史底蕴又兼具先锋时尚的城市,一直拥有浓厚的艺术氛围,艺术之光更是在包容多元的城市性格中不断被点亮、更新。由短视频平台“开眼eyepetizer”发起,“新世相”联合发起的Minute国际短片节目前正在成都举行。今(22)日,短片节举行了“成都!成都!训练营及四川本地创作者作品展映”,《一时一刻》《新生》《瓶行成都》《灿若繁星》《迎新晚会》五部短片作品首次亮相。其中,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的成都女生严偲予拍摄的《迎新晚会》获得了现场最多掌声。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专访时,严偲予坦言想回成都拍电影,“我想讲那些真正关心这座城市的人的故事。”

导演严偲予在Minute国际短片节现场

成都,正在逐渐成为全国影视产业的新锐力量。在这片温润的土地上,奋斗着无数像严偲予这样年轻、热情且专业的影视行业创作者、工作者。“创新”和“人才”是这个行业保持进步的底色,而成都也凭借多元包容的文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独立特行的影像创作者。正如其中一位在成都工作的影像从业者荀子钰所言,“在成都,作为一位影像的表达者是很幸福的。”

把《迎新晚会》送给父母:

“希望让他们更加理解我正在做的事情”

有非常多的、优秀的影像创作者都在聚焦成都、讲述成都故事。在今日举行的作品展映上,导演赵浩的《一时一刻》,导演陈剑萤、李潇远的《新生》,导演于镭的《瓶行成都》,导演Rayist的《灿若繁星》以及导演严偲予的《迎新晚会》,都从不同角度讲述了成都故事。

红星新闻记者看到,《迎新晚会》讲述了一对成都母女的故事:即将赴美留学的女生李雪莉在临行前与妈妈达成共识——要买一件旗袍去参加新生派对,并以此在同学面前闪亮登场。但李雪莉却因身材偏胖而没有买到合适的旗袍并在其间与妈妈产生了矛盾,最终母女俩的矛盾因为妈妈为女儿改制了一件合身的旗袍而和解,然而穿着心仪的旗袍来到了新生派对的李雪莉却发现美国并不是她和妈妈想象中的样子……

《迎新晚会》海报

谈到创作初衷,严偲予坦言道,“我是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的研究生,今年刚毕业,这是我的毕业作品。我本科在美国东部一个文理学院学电影,留学的这段经历对我影响蛮大的,所以我就很想在自己的第一部作品中,讲一个自己真正想讲的故事。”

别看整部作品只有短短的26分钟,但是严偲予前前后后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去完成。“去年6月我的剧本通过了北京电影学院毕业联合作业的申请,7月我便回到成都进行勘景、面试演员、排练等前期筹备工作。正式的拍摄安排在8月底,总共8天。但加上后期剪辑、声音设计以及调色的话,我直到今年6月才完成了成片。”在严偲予看来,自己的第一部作品承载了自己一整年的心血,非常值得。

《迎新晚会》拍摄现场(受访者供图)

《迎新晚会》讲述的是母女故事,观众会联想这是不是严偲予在讲述自己和母亲的故事?对此,她有自己的理解,“对我来说,生活是大于电影的,而电影更像是我理解这个世界的载体,我的创作全部来自生活,我很感谢父母对于我拍电影这件事的支持。我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让他们更加理解我正在做的事情。”在今天的展映中,严偲予的父母也在现场收到了女儿的这份特别礼物。

“因为讲述的是一个留学生的故事,原本故事最后一部分是计划去美国拍摄的,但是因为疫情的缘故,为了如期完成影片,我和我的制片决定在成都搭景拍摄。”在聊到具体的拍摄过程时,严偲予分享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迎新晚会》的最后一场戏发生在美国大学的新生派对上,需要很多外国面孔,但是怎么在成都找这么多外国朋友,让我和我的制片很头疼。后来我和制片跑遍了成都每一个可以找到外国人的地方,跟他们讲我们的电影并邀请他们来参加(拍摄)。这场派对的戏安排在最后一天,我在拍摄的每一天都非常焦虑,不知道最后一天答应我们的人是不是都能来。拍这场派对戏时,我们剧组真的办了一场派对,邀请所有人一起参与。所有来的外国朋友都非常热情和积极地配合我们一遍遍的完成了拍摄。在这里我想特别感谢我的制片,以及在拍摄过程中所有帮助过我们的人,没有他们的帮助我们一定没法完成拍摄。”

青年导演严偲予

想回成都拍电影:

“讲那些真正关心这座城市的人的故事”

先是在成都七中读初中,接着进入到成都树德中学高中的国际部,后来在美国读本科,最终回国考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的研究生……严偲予俨然就是那种“别人家的孩子”,成绩非常优秀。

至于为何选择了“电影”,严偲予透露,是因为自己的叛逆。“记得当年收到国外大学的offer时,大部分都是比较大的公立大学。我当时想去一个几乎没有中国人的地方,逼迫自己更多地融入别人的环境,所以我选择了一个规模比较小、大家都不知道的大学——丹尼森大学,我是电影系唯一的亚洲人。这所学校要求学生到了大二结束再确定专业,正巧我在大二时申请交换到了英国,去了一家历史很悠久的电影公司做实习。在伦敦的时候,我常常去看一整个周末的电影,然后我才开始慢慢意识到自己是真的很喜欢电影。”于是,从英国回到美国,严偲予在大三的时候选定了自己的专业。

严偲予毕业照(受访者供图)

谈到最喜欢的创作者,严偲予说她很崇拜意大利作家费兰特,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对自己的生活和创作态度影响很大。同时,她也很喜欢这次Minute国际短片节的闭幕影片《伯格曼岛》的导演米亚·汉森-洛夫。“我们应该更勇敢更真诚地讲述女性的故事。”《迎新晚会》是严偲予的一次私人表达,即使作品有不足或者无法得到更多人的共鸣,她也很感激有机会让观众看到成长于全球化下的千禧一代留学生,在面对文化冲击时,是如何认识自己以及自己与世界的关系的。

严偲予承认,自己一直很想回成都拍电影,但是通过什么角度去切入非常重要。“不是说有熊猫就是成都的电影,唱一首《成都》就是成都的歌,我觉得成都的魅力来自于生活在这里的人。”在严偲予看来,城市发展的速度与成都人之间的碰撞微妙复杂,这是她想通过影像的方式去记录的,“我想讲那些真正关心这座城市的人的故事。”

旁人看来,要想从事影视行业,好像必须得待在北京,但严偲予并不完全认同,“就像我一样,很多年轻人在北京,是因为自己的事业,因为整个产业都在那里。但是成都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安心的地方,是我的家。无论如何,它都可以包容我。”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严偲予坦言希望一年有一半的时间都在成都。“要讲好成都的故事,你首先自己要活得非常成都。老实讲,我不会打麻将,茶馆没去过,几乎不能吃辣。我要先去生活,才有资格创作。”更重要的是,严偲予希望有更多的时间和家人在一起。“我希望多和家人待在一起,因为创作总是关于人和人之间的情感、感受,这对于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成都的城市性格最吸引人:

“在成都当影像的表达者是很幸福的”

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开眼CMO兼Minute国际短片节策展人张博实直言,成都有很多懂电影爱电影的人,成都也有很多优秀的创作者,希望短片节能进一步推动成都的短片创作,“以后大家想到成都,就能想到短片节,让短片节成为成都的又一个文化标签。”

的确,近年来成都的短片、短视频拍摄氛围愈加浓厚。就职于谈资视频的荀子钰,坦言不管是短视频的各大国际比赛相继在成都设站,还是相关从业人员越来越多,无不证明了成都的短视频成长氛围越来越好。“相比于北上广而言,成都的创作团队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403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