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趣闻大熊猫为什么主要以竹子为食物
大熊猫的食性最为奇特和有趣习性之一,就是他几乎完全靠吃竹子为生,在野外自然采食的50多种植物中,竹类就占一半以上,而且占全年食物量的95%以上,其中最喜欢的有大箭竹,华西箭竹等几种竹子,虽然大熊猫随着食性的转变,一些器官也起了相应的变化,特别是牙齿,它的臼齿非常发达,是食肉目动物中最强大的,构造较为复杂,接近于杂食性兽类,裂齿的分化不明显,犬齿和前臼齿发达,没有齿槽间隙。
大熊猫的犬齿的齿根粗大,而牙齿的齿冠显得较短,齿尖也不算锋利,第一对前臼齿较小,常见有一侧或双侧缺失的现象,第二对上前臼齿的前缘偏向内,后缘则偏向外,呈现半斜位,第三第四对上前臼齿的齿冠呈棱形,臼齿被称为丘突形齿,咀嚼面特宽大,大致呈长方形,具有不同的结节性齿尖,上臼齿有4个较大的齿尖,最后一枚臼齿特大,向后延伸颚骨的后部,冠面具有复杂的小齿突,最后一枚下臼齿小,齿尖并不明显,位于下颌支前缘的内侧,一般食肉动物的最后一枚上臼齿均位于冠状突基带的前缘处,而大熊猫的臼齿后移即可以上,下臼齿的左右摆动,又可以增强咀嚼效果,但碾磨左右受到限制,臼齿的上下磨损不同,下臼齿的磨损始自外侧,而上臼齿则始于内侧,原因是左右上臼齿列之间的距离大于下颌臼齿列的距离,总的看来,它的牙齿和其他食肉类不同,却和草食性的有蹄类动物十分相似。
大熊猫的前掌上有五个带爪的指是并生的,此外还有一个第六指,也就是从腕骨上长出一个强大的指骨,起着“大拇指”的作用,这个大拇指可以和其他的五指配合,就能够很好的握住竹子,甚至抓东西,爬树等。但是它却还保留着食肉动物的那种较为简单的消化道,所以它偶尔也会开荤,目食草动物所具有专门用于储存食物的复杂的胃和巨大盲肠,肠胃中也没有用于把植物中的纤维素发酵成能吸收营养物质的共生细菌或纤毛虫。,为了能够获得能量,唯一的方法就是快快拉,随便吃一边拉,一只成年体重公斤的大熊,在春天的时候,每天要花十几个小时觅食,吃掉10-18千克的竹叶和竹杆,或者是30千克以上的新鲜竹笋,同时又会排除10多千克的粪便,才能够维持新陈代谢的平衡。
为什么大熊猫是濒危物种
现代的大熊猫分布地区相当狭小,实际上,它的分布仅限于陕西秦岭南坡,甘肃,四川交界地区,四川的大相岭,小相邻和大小凉山等彼此分割成的6个分布区域,一般栖息在海拔-之间的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高山针叶林带的山地竹林中,每个区域由于高山,河流或公路,耕地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再被分离成更小的单位,所以野外栖息地面积非常有限,还有一个致命的原因是由于近亲繁殖不可避免,使得大熊猫的繁殖率极低,后代生命力降低,甚至畸形或致死,而且大熊猫幼崽刚出生的体型极其弱小,完全没有行动能力,如果是在野外非常容易被捕食以及活活饿死,现在动物园中的繁殖的幼崽出生后出现畸形和发育不良的数量不少,而且大部分早夭,种群难以得到维持和发展,更别提野外生存情况了,还有支离破碎的栖息地和孤立分布的生存状态对于大熊猫的繁殖和抵抗自然灾害也是十分不利的,这些所有因素造成了大熊猫非常稀少,需要人类保护才能维持数量,因此它是濒危物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3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