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逝世90周年中国人的精神是如何
辜鸿铭是晚清民国时期一位特立独行的学者、翻译家。近20年来,他最为大众熟知的一部作品是译自英文的演讲集《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的汉译本从海南出版社年首次出版以来,风靡全国,长销不衰。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已有下列出版社推出过不同译者的译本: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杜川译,年
天津教育出版社,杨华青译,年
中国城市出版社,秦海霞译,年
北京理工大学,李晨曦译,年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陈高华译,年
安徽文艺出版社,何叶译,年
译林出版社,李晨曦译,年
中国画报出版社,李若华译,年
文津出版社,张恒译,年
天津人民出版社,李静译,年
……
如果再算上各种地摊盗版和英汉对照读物,《中国人的精神》版本竟高达数十种之多。当然其中学术可靠性最强的应该是黄兴涛、宋小庆的译本,除了海南出版社年初版以来,这个译本还先后被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年)、古吴轩出版社(年)、人民出版社(年)印行。
面对出版市场上持续热销的事实,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中国人的精神》受到国人如此追捧,乃至各大出版社争相出版,甚至一版再版。是辜鸿铭的个人魅力,还是此书自身的价值,又或是精明的营销策略?
“文化怪杰”
毫无疑问,辜鸿铭首先是一位极具个人魅力的人物,相比大多数中规中矩的学者来说,他的著述行事天生具备被“炒作”的潜质。
如今在介绍辜鸿铭的一般性文字里,都会在他的名字前面按上一个“怪杰”的头衔。倘若搜索一下关于辜鸿铭的媒体文章标题,各种“怪杰”纷至沓来:清末怪杰、民国怪杰、狂士怪杰、旷世怪杰、文坛怪杰……总而言之,就是要强调辜鸿铭的与众不同。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公众对辜鸿铭的刻板印象就是一个很有学问的怪老头,也十分乐于阅读和传播那些学术思想之外的趣闻轶事。
辜鸿铭像
关于这一点,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在上个世纪末就已经指出,“近代以来的读书人,对于辜氏奇特的身世以及非凡的语言能力,还有诸多妙语,比如辫子、茶壶、三寸金莲等,不乏拍案叫绝者。可一句‘文坛怪杰’,就基本上将其‘消费’掉了。对于奇谈怪论,‘宽容大度’的国人历来的态度是:可以欣赏,但不必当真。这么一来,名满天下的辜鸿铭,其实没有多少及真正的听众。辜氏晚年自称京城一景,想来不无凄清落寞的感觉。满城争说辜鸿铭,这与西山看红叶或动物园里欣赏‘国宝’大熊猫,差别不是太大。”(《轶事之外的辜鸿铭》,载《中华读书报》年5月8日)
然而辜鸿铭从来没给自己贴上“怪杰”的标签,那么后来流行于世的称号又是出自何处?
梳理辜鸿铭“被重新发现”的过程,可以肯定岳麓书社年出版的《文坛怪杰辜鸿铭》(伍国庆编)一书功莫大焉。此书印量虽然只有册,但是对于辜鸿铭后世“怪杰”形象的塑造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文坛怪杰辜鸿铭》收录了包括胡适、林语堂、周作人、毛姆、托尔斯泰等在内的24位中外名家跟辜鸿铭有关的回忆评论,相对集中地展现了这位年以后受到忽视的文化保守主义者的生平观点和趣闻轶事。
《文坛怪杰辜鸿铭》
其实早在年,岳麓书社就出版了《辜鸿铭文集》,收入其用中文写作的《读易草堂文集》与《张文襄幕府纪闻》。但事实证明,广大读者对辜鸿铭八卦轶闻的兴趣要远远超过他自己的著述,结果就是,人们只记住了作为“怪杰”的辜鸿铭。
《文坛怪杰辜鸿铭》在当时属于岳麓书社“凤凰丛书”中的一种,八十年代这套“凤凰丛书”是由老一辈的著名出版人钟叔河先生策划的,主要是重新整理出版“有文化积累意义或学术艺文参考价值的一九一一至四九年间的旧籍”,包括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陈子善编《梁实秋文学回忆录》、储安平《英国采风录》等在当时算得上突破“禁区”的选题。
钟叔河在丛书总序中引用沈从文的话“俗说凤凰不死,死后又还会再生”,来表达这套书的主旨寓意。辜鸿铭,也由此“凤凰重生”。
时代思潮助推
如果说《文坛怪杰辜鸿铭》奠定了辜鸿铭在改革开放后“被重新发现”的基础,那么中国近代史学者黄兴涛对辜鸿铭的翻译和研究则为《中国人的精神》走向大众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年,中华书局出版了黄兴涛在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而成的专著《文化怪杰辜鸿铭》,这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辜鸿铭文化活动和思想的学术专著,也纠正了此前有关辜鸿铭的一些记载不一的史实,从而引发学界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3818.html